中国学者从“试管里的病人”开启癌症靶向新药创制新时代
从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获悉,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不断增加药物筛选模型种类,该中心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于癌症激酶靶点的高通量细胞筛选库。
据介绍,该细胞库囊括了近70种癌症激酶靶点,细胞种类达150余种,几乎覆盖了目前已知的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全部激酶及激酶突变细胞,填补了中国新药创制领域此类检测体系的空白,将为抗肿瘤新药研发提供有力支撑。
该细胞筛选库主要研发人员王文超研究员介绍说:“此技术体系在细胞水平上模拟临床的癌症病人,因而又被称为‘试管里的病人’”。
肿瘤的“精准医疗”是指借助肿瘤患者的遗传背景和病理特征,确定肿瘤发病关键因素,个性化地设计用药治疗方案。具体来说,许多肿瘤的发生是由某些与生长相关的激酶发生突变导致异常活化引起的,因而针对这些突变激酶的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这些激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抑制癌细胞增长的目的。这些“靶向药物”的优势在于,可精准干扰癌细胞的生长,而不会波及周围的正常细胞。
目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靶向药物”研发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已经有30多个在临床上使用,但是这些药物仅能涵盖10余种癌症中的某些亚型,而临床上绝大多数的癌症种类及其亚型还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靶向药物”。此外,随着临床用药治疗的发展,一些激酶出现了变异,产生了耐药性,也进一步加大了新药开发的难度。
在此背景下,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刘青松药物学团队从零开始,不断攻克技术难点,用四年多的时间,以小鼠细胞为原始模板,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针对目前临床常见的癌症相关激酶靶点,构建了仅依赖于目标靶点基因生长的大型癌症激酶细胞库。
“靶”已备好,接着就是研发、筛选有效的“子弹”。医药研发人员需要从成千上万种化合物中挑选出有研究价值的“药物前体”,而人工筛选的方法,不仅费时费力,准确性也比较低。
为此,刘青松课题组于2013年建成了以抗肿瘤组合药物筛选为主要研究任务的高通量药物筛选和测试技术平台,采用自动化操作系统,通过流水线作业可实现每天完成10000个药物筛选测试的能力。
同类文章排行
- EGFR 阳性 III 期不可切除肺癌治疗进展
- 阿替利珠单抗在中国获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三周年
- 中国肺癌靶向治疗新药重要研究进展
- dostarlimab-gxly获批用于治疗dMMR复发或晚期子宫内膜癌
- retifanlimab获批用于转移性或复发性局部晚期默克尔细胞癌
- 晚期前列腺癌PSMA诊疗一体化治疗新格局
- 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获批!BRAF V600E突变型低级别神经胶质瘤患儿迎来首个全身治疗方案
- 莫博赛替尼为EGFR ex20ins突变NSCLC患者带来生存突破
- 从T-DM1纳入医保,看HER2+乳腺癌规范化诊疗
- 腹膜转移癌拥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