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该如何选择基因检测?
发表时间:2018-12-05 09:24:00
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肺腺癌是一类由驱动基因驱动生长的肿瘤,所以找到驱动基因,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便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如何选择基因检测,事半功倍或者说不白花钱,也是广大患者需要面临的选择。
将基因检测关键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1.初治(刚确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选择单基因检测,还是10基因左右,还是几百的基因检测?
如下表,其实单基因、12基因、NGS大Panel各有优势,关键还是看
(1)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2)如果想同时覆盖免疫治疗或者遗传性肿瘤筛查,还是大Panel比较合适。
推荐:小Panel的10个基因左右的基因检测比较实惠,可以先选择小Panel,同时加做一个PD-L1表达,基本把一线治疗囊括了大半;如果检测结果是全阴性,可以再选择大Panel。
2.基因检测选择组织标本还是血液标本(ctDNA)?
(1)基因检测能组织检测还是首选组织,取不到组织或者担心取组织引起创伤时,选择血液(ctDNA)。
(2)ctDNA如果阳性基本是阳性(T790M除外),ctDNA如果是阴性,看瘤种不同大约20-40%的概率是假阴性。所以,并不能说ctDNA不准,只能说敏感性不足。
(3)对于EGFR-TKIs耐药患者,ctDNA检测T790M的结果解读需要慎重。
如下数据是来源于是欧美几个知名检测试剂盒,或者大型临床研究,或者报道在顶级期刊中的数据。
表一:PCR方法检测ctDNA敏感性(敏感性65%-77%)与特异性(特异性接近100%)
表二:发表在JAMAOncology上,ddPCR方法(通常认为其检测下限优于NGS),检测EGFR19或者21,敏感性也就74-82%,特异性接近100%;但是检测T790M的特异性只有63%。
表三:几个研究同时证实,对于耐药患者而言,ctDNA检测T790M的特异性似乎仅为70-80%左右。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可能是耐药后肿瘤异质性更为突出所导致问题。
3.对于多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基因检测如何选择?
对于多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如果经济条件没有问题,首选大Panel。但是,做为患者来说,必须明确的是一个问题,花了上万费用,到底有多少的获益概率?
目前国际上报道的,大概有两个大型研究,一个是PROFILER,另一个是MOSCATO01研究(缺点:是泛肿瘤的数据,不是专门针对肺癌;另外,是欧美人群的数据;研究启动在2013年甚至更早,不能完全代表现在)
总体而言,对于多线治疗失败的患者,20-30%左右的患者可以Match到靶向治疗药物,对于Match到药物的患者(无论是否用药)而言,还是有比较显著的生存获益的。
4.如何选择PD-1/L1抑制剂治疗的biomarker检测?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不敢胡乱发表意见,个人推荐有如下选择意见
(1)初治患者,毫无疑问选择PD-L1免疫组化检测(IHC),但抗体克隆号最好选择22C3,不要选择SP142,国产的PD-L1克隆号目前没有任何数据。
(2)关于TMB,如果要准确检测,就测全外显子(跟大Panel相比也差不了多少钱)。
如果要选择大Panel,需要明确三个关键元素,
第一、这个Panel覆盖的区域有多少(推荐大于1.2M),国内有些公司虽然看上去覆盖基因数多(1000多个),但实际覆盖的区域很小,无法有效检出TMB。
第二、这个大Panel与全外TMB有没有对比数据,对比的r2最好大于0.75。
第三、这个大Panel的cutoff值如何选择,怎么定义TMB高还是TMB低?
TMB低了就不能用PD-1/L1抑制剂治疗吗?不一定,只是说获益概率比较低,需要综合考虑。TMB低的患者如果PD-L1表达阳性,有效率也有30%左右,也算不错了。
所以,对于PD-1/L1抑制剂治疗选择,一定要综合评估TMB与PD-L1表达状态。
文章源自希望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