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药物网
专一的癌症药物网

全国服务热线:400-700-0899

新闻中心分类

肠炎、肝炎、胃炎、胰腺炎......炎症离癌症有多远?

发表时间:2019-04-02 20:33:00

  肠炎、肝炎、胃炎、胰腺炎……炎症性疾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炎症是身体应对损伤与感染的第一反应,急性炎症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功能。炎症所带来的暂时不适与肿胀,会让大量的免疫细胞快速移动到需要它们消灭所有入侵的微生物并开始愈合的区域。


  但是,如果炎症是慢性时,又会发生什么?


  慢性炎症倾向于全身性的,并且会导致关节僵硬与整体肌肉疼痛。最严重的情况下,慢性炎症会导致心脏病与胰岛素抵抗。大多数的退行性疾病,甚至癌症都是由慢性炎症驱动。慢性炎症意味着身体某些功能的损伤,也意味着出现健康问题的风险加大。


  那,炎症距离癌症到底有多远?


  医学上,癌症,是指恶性的肿瘤;炎症,是指机体对组织细胞损伤的反应。表面上看,两者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不过,大量的研究表明:


  大约1/5的癌症患者有长期慢性炎症刺激;


  4/5的癌症患者找不到慢性炎症背景,然而,其癌症组织内也有炎细胞浸润。


  简单总结,就是炎症有时候会是癌症的帮凶,是可能引起癌症的因素;而有时,炎症是癌症的伴随现象。


  肠炎→肠癌?


  不是所有肠炎都会癌变,不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被普遍认为与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相关。很多溃疡性结肠炎人群对炎症不够重视,发病就吃点消炎药,结果治标却不治本,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由轻变重,甚至最终癌变。


  高危对象


  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即:大便习惯改变,如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如黏液血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5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怎样早发现?


  40岁以上有症状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没有缓解者,应及时作肛门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任一指标阳性应进行钡剂灌肠检查或肠镜检查。FOBT阳性者亦可直接进行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FOBT阳性者经肠镜检查仍未示有异常,建议作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每年接受1次FOBT检查,如隐血试验阳性,则加钡剂灌肠检查或肠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如FOBT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但不应超过3年。


  年龄大于20岁的FAP和HNPCC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


  50岁以上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接受1次FOBT检查,每5年接受1次大肠镜检查。


  预防建议


  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适当膳食补充剂,如ω-3,钙剂;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可能对预防肠癌有效,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又预防肠癌发生,具体使用须咨询医生;


  戒烟戒酒,避免烟酒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肝炎→肝癌


  肝炎→肝硬化→肝癌


  肝炎会增加肝癌风险,乙肝、丙肝等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病毒在肝内持续复制,对肝脏造成慢性损伤,如果不注意治疗,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肝硬化,而肝硬化不及时治疗,就可能恶化成肝癌。


  高危对象


  年龄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以下人群:


  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


  有肝癌家族史;


  血吸虫、酒精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药物性肝损患者。


  怎样早发现?


  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进行筛查;


  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检查,每6个月筛查一次。


  预防建议


  慢性肝炎患者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以控制肝炎病毒的复制;


  减少饮酒;食物尽量清淡,减少油腻食物摄入;


  防止发霉食物的摄入。


  胃炎→胃癌


  幽门螺杆菌会引发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进而发展为胃癌。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幽门螺杆菌定为一类致癌物质,它可以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


  高危对象


  (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对象)


  60岁以上人群;


  中重度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溃疡;


  胃息肉;


  良性疾病术后残胃(术后10年);


  胃癌术后残胃(术后6~12月);


  异型增生(轻、中、重);


  中、重度肠化生;


  明确家族史;


  胃黏膜巨大皱褶征。


  怎样早发现?


  年龄大于40岁有腹痛、腹胀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有慢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息肉、残胃、胃巨大皱褶征、慢性胃溃疡和胃上皮异型增生等病变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的对象,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


  预防建议


  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尤其是避免腌渍食物和霉变食物摄入,减少亚硝酸盐的摄入;


  积极防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定期体检,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处理;


  戒烟戒酒,不暴饮暴食和进食过烫的食物;


  少喝或不喝烈性酒。


  胰腺炎→胰腺癌?


  80%的胰腺癌患者都有胰腺炎的病史。一般来说,急性胰腺炎如果反复出现,不好好治疗,很容易发展成慢性胰腺炎,增加了胰腺癌变的风险。


  高危人群


  非遗传危险因素:长期吸烟、高龄、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慢性胰腺炎或伴发糖尿病等是胰腺癌可能的非遗传性危险因素。


  家族遗传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大约10%胰腺癌病例具有家族遗传性。患有遗传性胰腺炎、波伊茨-耶格综合征(Peutz-Jegherssyndrome)、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及其他遗传性肿瘤疾患的患者,胰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怎样早发现?


  多数胰腺癌患者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钝痛和胀痛等;


  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乏力、体重减轻,与缺乏食欲、焦虑和肿瘤消耗等有关;


  消化道梗阻或出血;


  黄疸,伴有皮肤瘙痒、深茶色尿和陶土样便;


  部分患者可伴有持续或间歇低热,且一般无胆道感染;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血糖异常。


  预防建议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作息规律;


  加强运动,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酌情制定运动计划;


  多吃一些瓜果蔬菜,多吃粮食类的食物,少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炎症有时是癌症“帮凶”


  但不是所有炎症都会癌变


  面对炎症不应该恐惧


  炎症提醒我们关注身体


  从生活每一点开始


  文章源自癌症俱乐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资讯400-700-0899
网友热评400-700-0899
我要评论
相关产品400-700-0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