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药物网
专一的癌症药物网

全国服务热线:400-700-0899

新闻中心分类

化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这 6 个治疗策略你不得不知

发表时间:2019-09-25 22:20:00

  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是指抗肿瘤化疗药物对骨髓产生抑制机制,尤其是对巨核系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的一种最常见的肿瘤治疗并发症,是临床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反应。


  化疗导致CIT:作用于血小板生成和凋亡的不同环节


  放化疗导致CIT:除化疗因素外,还要考虑放射造成造血干细胞凋亡、分化异常、老化、造血微环境


  血小板减少因素


  初诊时有5-10%的实体肿瘤伴有血小板减少,其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免疫和非免疫等多种因素。


  美国最新一项关于215,508例淋巴瘤和实体瘤化疗患者的真实世界数据回顾分析发现,CIT整体发生率为9.7%,其中以含吉西他滨和铂类发生率较高。


  CIT会影响肿瘤治疗、增加出血风险以及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全病程管理进行规范化治疗,重点在于诊断-治疗-院外管理三环节。


  CIT诊断要点


  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00x109/L;


  发病前应有确切的应用某种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化疗药物,且停药后血小板减少所致症状与体征逐渐减轻或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


  重新使用同样化疗药后血小板减少症再次出现。


  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基础疾病/非化疗药物/假性血小板减少等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室中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因素:如采血时间、采血部位、保存条件、检查方法等。


  同时,诊断上需注意EDTA所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一项对71535例住院患者血常规分析,EDTA假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0.12%,占血小板减少病例6.56%。


  CIT临床治疗


  根据出血/不同血小板值进行相关方面的紧急治疗、常规治疗、预防治疗。


  CIT二级预防治疗


  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进行二级预防,为预防下一个化疗周期再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可预防性应用促血小板生长因子,以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出血高风险因素


  既往有出血史;


  接受含铂类、吉西他滨、阿糖胞苷、蒽环类等药物化疗;


  易导致血小板减少的靶向药物和易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化疗药物联用;


  肿瘤细胞骨髓浸润所造成的血小板减少;


  ECOG体能评分≥2分;


  既往接受过放疗或者正在接受放疗,特别是长骨、扁骨(如骨盆、胸骨等)接受放疗


  治疗方案


  化疗结束后1~2d内开始使用rhTPO和(或)rhIL-11


  已知血小板最低值出现时间者,可在血小板最低值出现的前10~14d皮下注射rhTPO,300U·kg-1·次-1,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7~10d


  对于采用GC或GP方案者,可以在本周期化疗2、4、6、9天皮下注射rhTPO,300U·kg-1·次-1


  rhTPO用药注意事项


  定期监测PLT水平:常规2次/周,特殊病人应隔日一次;


  rhIL-11用药注意事项


  定期监测PLT水平;


  过敏或超敏患者中禁用;


  肾功能受损需减量使用;


  老年患者尤其有心脏病史者慎用


  停药指标


  PLT≥100*109/L或血小板较用药前升高50*109/L


  院外CIT患者的管理需多方协作


  美国最新一项实体瘤化疗患者的真实世界数据回顾分析发现,超过2/3CIT发生在院外。


  因此,一方面需要临床医生明确CIT时间特点,做好高风险人群的预防,另一方面患者重视院外CIT风险,定期监测血常规,此外,护士开展CIT健康教育,做好血小板监测制度化。


  小结


  CIT常导致化疗减量延迟,增加出血风险和治疗成本,实施全病程管理很有必要。


  CIT的全病程管理,重点在于诊断-治疗-院外管理三环节。


  我国目前治疗CIT以rhTPO和rhIL-11为主,rhTPO全程调控血小板生成,疗效和安全性更符合全程管理需求。


  文章源自肿瘤时间,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资讯400-700-0899
网友热评400-700-0899
我要评论
相关产品400-700-0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