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抗血管治疗中出现高血压的患者疗效更好
发表时间:2019-12-04 20:36:00
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肿瘤个体化及精准治疗的发展,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能够显著提高抗肿瘤疗效,延长患者生存,但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如高血压、出血、蛋白尿、手足皮肤反应、肝毒性等,其中高血压为常见不良反应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治疗相关的高血压很可能对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有一定预测价值。我们一起来看下常见抗血管药物安罗替尼、贝伐珠单抗及其他抗血管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
ALTER1102研究
是一项评价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期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安罗替尼治疗二线及以上晚期食管鳞癌能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主要研究终点。后续研究者继续回顾性分析了高血压在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食管鳞癌中的疗效预测价值,并在2019CSCO年会上揭晓了这一结果。
结果显示,ALTER1102研究中出现高血压组的PFS显著长于未出现高血压组的患者;高血压组的总生存期(OS)显著长于未出现高血压组的患者。这一结果说明,在安罗替尼治疗二线及以上晚期食管鳞癌的过程中发生高血压的患者,其预后可能更好。高血压可能是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疗效预测因子,期待将来更多的数据进行验证。
贝伐珠单抗治疗结直肠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研究
一项回顾性研究评估了贝伐珠单抗相关高血压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与治疗后血压正常的患者相比,在用贝伐珠单抗治疗结直肠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期间发生药源性高血压的患者的OS显著延长(42.6个月 vs 20.6个月),(43.0个月 vs 26.3个月)。该结果提示,贝伐珠单抗引起的药源性高血压可能是癌症患者抗血管治疗的疗效预测指标。
另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证实,与贝伐珠单抗治疗期间未发生高血压的患者相比,药源性高血压的发生与患者的PFS(风险比HR=0.57,P<0.001)、OS(HR=0.50,P<0.001)等获益显著相关,提示贝伐珠单抗的药源性高血压可能是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因素。
其他抗血管生成药物研究
RAINBOW研究
RAINBOW研究在东亚患者中证实了抗VEGFR-2单克隆抗体雷莫芦单抗二线治疗进展性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的疗效,后续的暴露-反应研究探讨了雷莫芦单抗疗效与安全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雷莫芦单抗的疗效与可控毒性反应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尽管高血压是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期间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压升高预示着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更好,患者的治疗获益更多。当前抗血管生成药物尚缺乏有效的疗效预测指标,但在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应用前充分评估高血压风险,用药前后积极地监测患者血压、管理血压,有望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治疗,从而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获益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