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这个指标下降过多,会让你的生存期减少一半!
发表时间:2020-09-09 23:21:00
在这样一个人人担心“肥胖”的时代,瘦下来是每个普通人“梦寐已久”的心愿。
可是,别说瘦了,哪怕只是稍微的“体重下降”,对于觅友们来说都会成为肿瘤康复路上的“警戒色”。
体重下降、消瘦、恶病质……肿瘤患者的噩梦
在饮食、生活作息变化的影响下,体重出现波动是很正常的现象。可是,如果你的基本生活习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半个月到1年的时间内体重减轻5%,应该及时去看医生[1]。
肿瘤初发时,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往往是的第一个明显征兆。约有40%的人初诊时有体重下降的症状。60%的肺癌患者在诊断时体重已明显减轻。
患病后,高达80%的晚期癌症患者存在体重减轻和消瘦的问题。短期内体重严重下降,又被称为恶病质,一般还会合并存在乏力、贫血、疲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对放化疗的耐受比较差,生活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生存期普遍较短。
最近的数据表明,在不考虑疾病部位、分期或体质状况的情况下,体重持续减轻超过2.4%就会显著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期[2]。研究发现,体重下降者的生存期会比体重正常的减少一半。当体重下降超过了18%时,抗癌药物的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肿瘤患者,为什么特别容易出现体重下降的问题?
作为一种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的组织细胞要维持自身的生长和侵袭,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肿瘤患者静息状态下能量消耗(REE)会明显高于普通人群[3]。
静息能量消耗(REE)是指机体禁食2h以上,在合适温度下平卧休息30min后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维持机体细胞、器官的正常功能和人体的觉醒状态。
癌症患者消耗惊人,可是营养的摄入却远不及常人。晚期癌症患者往往合并有发烧、疲劳、疼痛等问题,影响正常进食。食管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更是存在消化吸收障碍。
另外,癌症治疗反应也会进一步加重体重减轻。放疗和化疗通常会引起食欲下降。口腔溃疡、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会进一步阻碍进食。化疗和靶向治疗引发的疲劳,那种疲累到没力气吃饭的状态,是肿瘤患者才会经历的精疲力竭。
为此,恶性肿瘤的营养补充是康复过程的必要保障。如果把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视作前方战场,营养的补充则是这场战斗的后勤补给。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肿瘤患者的除了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规范化的院内营养治疗外,更要注意膳食营养的提升。
糖、蛋白质、维生素……肿瘤患者究竟要怎么吃?
这里有一份行业标准
实际上,早在2017年,国家就出台了WS/T559—2017号卫生行业标准——《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4],基本上说清了肿瘤患者要“吃什么?”以及“怎么吃?”这些问题。
首先,食物的选择要尽量多样化。
根据这份《指导》标准,恶性肿瘤患者每日的食物种类可分为谷物和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及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油脂等5个门类。
成年人每天应保证摄入200g~400g谷类食物,即米饭、面条、番薯等主食,在胃肠道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粗细搭配,更有利于消化道的通畅。
除了米面等主食外,动物性食物摄入主要推荐鱼、鸡鸭鹅肉、蛋类,注意减少猪牛羊等红肉摄入。如果在放化疗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胃肠道损伤,在配合正规治疗的基础上,在食用动物性食品时,应尽量烹制得软烂细碎为宜。
豆类及豆制品摄入推荐量约为50g等量大豆,可每日适量食用豆制品包括豆腐小香干(含铁丰富)、素鸡丝卷(维生素E丰富)以及豆腐卷等。这些豆制品往往含有一定的水分,因此要折去水分含量来计算摄入量。
蔬菜和水果。推荐蔬菜摄入量约300g~500g,建议摄入各色蔬菜,以叶类蔬菜为主。水果摄入量宜在200g~300g,糖尿病患者注意控糖。
油脂摄入,推荐多种植物油作为烹调油摄入,每天在25g~40g左右。
肿瘤患者的水和电解质补充一般与常人无异,使每日尿量维持在1000mL~2000mL即可。对有心肺肾疾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补液量。
按照这个膳食标准进行食材搭配,基本上能实现康复期的糖、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的补充。尽量做得色香味俱全,让肿瘤患者更有胃口,就越有利于恢复。
其二,有些食物不要碰。
根据《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的要求,这样几样东西尽量不要出现在肿瘤患者的饭桌上:一是酒,二是烧烤(火烧、炭烧)、腌制和煎炸的食物。
酒精不利于肿瘤康复这是毋庸置疑的。
烧烤、腌制和煎炸的食物不宜食用主要是三点考虑。一是营养物质破坏比较严重,不利于正处于大量消耗过程中的肿瘤患者;二是这些食物会加重消化和吸收的负担,不利于治疗后恢复;三是高温以及腌制过程中本身可能产生一些致癌物,肿瘤患者更是应该避免食用。
最后,尽量通过膳食强化的方式补充缺失的营养素。
肿瘤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难免出现营养素缺失的情况,一般比较容易出现缺铁、缺硒、维生素C、E缺乏等问题。
当出现这些营养素缺乏表现时,除了接受临床治疗外,还可通过以下食物进行补充:
食补的好处是,不容易诱发这类营养素的中毒问题。但是,通过高含量食物进补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本身也存在一定风险,如非必要不必作为常规饮食。
高蛋白“发物”,能吃还是不能吃?
从西医的角度说,所谓“发物”其实是指那些具有一定刺激性的食物,如羊肉、鱼虾等。
刺激性食物通常是指具有营养或刺激性的食物,所以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的一面一般表现在能够刺激哺乳期妇女泌乳。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部分患者可能会存在这些食物的“不耐症”。
刺激性食物导致“不耐症”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种可能:一是动物性食物中可能含有一些激素,导致身体的代谢紊乱。例如,当我们摄取的糖皮质激素超过正常剂量时,就会引起感染扩散或溃疡出血。
近年来,为了提高牛奶产量,人类培育出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更高的奶牛,而这种生长因子又与某些癌症有关,比如乳腺癌。此外,75%的奶牛泌乳时恰好处于怀孕的状态,它们泌出的乳脂含有较高水平的雌孕激素[5],这对激素敏感性肿瘤可能是个隐忧。
在进化上,物种挨得越近,体内激素的同源性就越强,猪牛羊在被屠宰的时候,往往体内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不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健康呢?这个问题挺值得思考的。
除了激素的潜在问题,某些食物含有的特定蛋白质,可以成为引起变态反应的过敏原,使患者出现过敏性疾病。例如,海鱼、虾和蟹常引起皮肤过敏,大豆奶酪有时也会引起哮喘的复发。
肿瘤患者要怎样合理避开这些“食物不耐症”呢?
小觅蜂的建议是: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多吃过敏原少、潜在的同源激素少的的白肉(如鸡肉和鱼肉),减少猪牛羊等红肉摄入,同时注意限制虾肉、海鲜的摄入,尤其是有过敏史的患者。
“饿死癌细胞”并非不可能,但只有“间歇性禁食”被证明有效!
前面已经提到,癌症是一种高消耗性的疾病。那么作为患者,直觉的反应就是——我减少营养物质的摄入,是不是就能将癌细胞扼杀在“摇篮”里?
“饿死癌细胞”的观点我们在以前的文章里已经做过多次辟谣,然而一直以来,这个观点却一直在癌症患者圈子里“不绝于耳”,“辟谷抗癌”一直都有大量信众。
其实,目前只有一种叫做“间歇性禁食”的禁食策略,被部分的证实是有效的。
所谓“间歇性禁食”,是指定时进行进食、不进食的交替。一个简单间歇禁食策略是:在晚上7到到次日早上7点,这12个小时内不吃任何东西。这样的禁食策略一方面可以控制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A1c),同时还能避免肥胖。临床数据发现,间歇性禁食确能辅助性的提高某些癌症患者的存活机会。
2014年的一项研究将禁食限制在9-12小时内,这种禁食策略成功避免了小鼠出现肥胖问题,甚至逆转了2型糖尿病的发展。我们知道的是,虽然消瘦是恶性肿瘤的表现,可是超重或肥胖本身则是癌症的风险因素,通过适度禁食避免肥胖则是癌症防治的可选项[6]。
2015年,另一项对老鼠的研究表明,每月进行两次禁食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对19人进行了同样的禁食研究,受试者的肿瘤生物标记物和癌症预测风险因素普遍下降了[7]。
研究发现,不超过12小时的“间歇性禁食”,不仅能使血糖含量降低,使过度的营养摄入趋于平衡,还会触发干细胞机能让受到抑制的免疫细胞获得再生,增加肿瘤杀伤细胞的产生。
2016年,研究发现,间歇性的禁食和化疗的结合,可以减缓乳腺癌和皮肤癌的进展。综合治疗方法可使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共同淋巴祖细胞(CLPs)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后者以杀死肿瘤而闻名。同一项研究指出,短期的饥饿使癌细胞对化疗更敏感,同时保护了正常细胞,而且还促进了干细胞的产生[8]。
实际上,“间歇性禁食”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体在进化上的特性,那就是我们的身体是适应一定程度的食物匮乏的。2型糖尿病的出现,其实就是因为现代过于丰富的饮食违背了人体进化的局限性导致的。
目前,确实有大量研究支持了“间歇性禁食”策略对健康存在益处,可是多数试验都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因此,小觅蜂建议,在选择“禁食”的策略上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不过,夜间禁食12小时能够降低肠胃负担,也能一定程度上增加睡眠质量,何乐而不为呢?当然需要注意的是,间歇性禁食期间水分的补充不可降低,也不可因为间歇性禁食影响治疗药物的摄入!
肿瘤患者通过膳食达到康复,并非不可能,但本身具有局限性
体重下降看似稀松平常,肿瘤患者则必须重视!除了积极进行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外,要成功防治体重下降,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保证充足而均衡的膳食营养。
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面对这样的问题,除了一般性的研究结论,往往还要参考年龄、性别、体力状况等各种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补充方案。
一方面我们得相信科学研究的客观结论,另一方面又没法完全依赖科学发现,因为肿瘤患者的饮食受多种因素影响,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或“不行”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正如美国的一位营养学家KerryMcMillen所说[9]:肿瘤患者的日常饮食其实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文章源自肺癌康复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