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设计造就卓越疗效,洛拉替尼为ALK一线治疗保驾护航
发表时间:2022-06-04 21:10:00
ALK突变被称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钻石突变”,一方面因其突变频率较低,约为3%-7%,如钻石般罕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使用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药物治疗,疗效出色,许多患者能够实现长期病情控制和生存,凸显了ALK突变的靶向治疗价值,但ALK突变的靶向治疗仍有许多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近期,在我国获批了第三代ALK-TKI洛拉替尼(Lorlatinib),在药物结构设计上独辟蹊径,采用创新的大环酰胺结构,一举解决了多个一代、二代ALK-TKI曾面对的棘手问题,有望改写ALK突变NSCLC一线和后线治疗的格局。“医学界”就此特邀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红梅教授,交流和探讨洛拉替尼在ALK突变NSCLC靶向治疗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临床实践挑战颇多,ALK靶向治疗仍需新药助力
张红梅教授指出,ALK-TKI类靶向药物问世后,逆转了既往ALK突变NSCLC患者的不良预后,让ALK突变真正成为“钻石突变”,但ALK-TKI的临床应用仍有不少问题,例如尽管ALK-TKI已“三代同堂”,但不同TKI的最适患者人群尚不确定;全程管理过程中,应如何应对ALK-TKI的相关并发症;应将患者的共患病纳入全程管理治疗考量等。
从患者特点来看,ALK突变的肺癌患者脑转移发生率较高[1],往往伴有较明显的头痛、呕吐、乏力等脑转移相关症状,对生活质量、认知功能和生存时间有严重影响。张红梅教授认为,“在一线治疗时就应优选入脑效果较好的‘脑型TKI’,既往主要指二代ALK-TKI,而三代ALK-TKI洛拉替尼也表现出对脑转移的良好疗效,还能预防或延迟脑转移的发生”。
此外,耐药也是靶向治疗时代不可避免的难题,在ALK突变靶向治疗中,G1202R位点突变是较为常见的耐药突变且常伴有复合突变,开发靶向此类耐药突变的新药仍是主要对策;或可借鉴EGFR突变耐药的治疗经验,考虑采用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化疗的联合治疗策略;对MET扩增等旁路耐药机制,则应考虑联用针对相应靶点的药物,以更好地延长患者生存。
采用创新大环结构,三代ALK-TKI与众不同
各ALK-TKIs的作用机制大体相同,是通过替代ALK融合蛋白上的三磷酸腺苷(ATP)结合位点,阻断ATP与ALK融合蛋白结合,进而阻断下游信号通路,起到抑制癌细胞生存、生长、进展的作用。因此,ALK-TKI与ALK融合蛋白的结合能力,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而当前的二代ALK-TKI分子均为长链状结构,并不能完全进入ATP结合口袋。
作为三代ALK-TKI,洛拉替尼在结构上大胆创新,首次采用了更加紧凑的大环酰胺结构。张红梅教授介绍,大环酰胺结构使洛拉替尼几乎能完全进入ATP结合口袋中心,提升了与ALK融合蛋白激酶域的亲和力和结合面积,且能柔性结合多个位点,有助于提高抗肿瘤活性[2],也避免了一代/二代ALK-TKI分子中延伸至溶剂区域的骨架片段,易受G1202R等溶剂前突变影响而导致耐药的问题[3]。
洛拉替尼的大环酰胺结构,还使洛拉替尼的分子量更小、亲脂性更强[2],有利于减少P-糖蛋白(P-gp)的外排作用,增强洛拉替尼穿越血脑屏障的能力[4],从而有效针对ALK突变患者的脑转移问题,起到治疗脑转移和脑保护的双重作用。
结构决定作用,洛拉替尼展现卓越治疗价值
洛拉替尼的药物设计“独具匠心”,也转化为临床研究中的出色表现:2022年美国癌症研究学会(AACR)年会最新公布的临床Ⅲ期CROWN研究随访数据显示,中位随访36.7个月时,洛拉替尼组一线治疗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尚未达到,3年PFS率达到63.5%,远超对照组克唑替尼的18.9%[5]。
张红梅教授还特别强调,“从Kaplan-Meier曲线来看,洛拉替尼组已经呈现与X轴平行的趋势,这意味着部分患者有望实现非常长久的治疗获益,甚至可以说使ALK钻石突变的治疗价值“更上一层楼”;从当前曲线趋势来看,预测洛拉替尼治疗的中位PFS有可能超过60个月,有望实现将晚期肺癌转化为慢性病的目标!”
而在治疗脑转移方面,CROWN研究的最新随访数据同样体现出洛拉替尼的瞩目优势:在基线可测量脑转移灶的患者中,洛拉替尼组的颅内完全缓解率达72.2%。张红梅教授认为,洛拉替尼的出色颅内疗效,可能对延缓病情进展、延长患者整体生存期都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洛拉替尼在一线“同时性脑转移”的ALK突变NSCLC患者中,进一步被优选应用。
文章源自医学界肿瘤频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