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基于分子标志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预测专家共识》重磅发布
发表时间:2022-12-04 21:11:00
2022年11月27日,《基于分子标志的NSCLC术后复发预测专家共识》发布会暨胸怀匠心全国会圆满收官,40余位临床专家在云端共同见证了《基于分子标志的NSCLC术后复发预测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重磅发布。
《共识》由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发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担任指导专家,梁文华教授担任执笔组组长,携手来自肺癌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历经一年的讨论编撰而成,已见刊《中国肺癌杂志》。这是中国首部基于分子标志的术后复发预测专家共识,《共识》的发布为规范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标志着我国肺癌精准诊疗与全程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本次会议由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牵头,特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椿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孙大强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田辉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清华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会议开场,大会主席团对《共识》的临床价值表达了高度肯定。
何建行教授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肺癌在早期被发现,如何识别复发风险以及指导后续治疗成为了临床的迫切使命。《共识》综合了国内外学者的先进经验与实际诊疗需求,希望《共识》的落地能对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分层和全程管理提供更好的指导。
陈椿教授表示,目前已涌现了多种可能预测NSCLC术后复发风险的分子标志物,但在临床上并未形成规范性的应用指导文件,《共识》首次归纳总结了NSCLC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分子生物标志物,将为临床提供规范化指导,进一步助力患者术后精细化管理。
孙大强教授表示,这是中国首个基于分子标志的术后复发预测专家共识,《共识》的诞生将极大地赋能临床医生对肺癌患者术后复发及预后预测,助力中国肺癌整体治疗水平的提升。
田辉教授表示,从年初《共识》首次研讨会启幕,到10月《共识》的正式见刊,再到如今的正式发布,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全程见证了《共识》的诞生。《共识》兼具创新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将对临床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周清华教授表示,《共识》集结了百余位专家的智慧,将改善过往以TNM分期为主的预后评估格局,从分子层面对患者进一步筛选,推动我国分子检测行业的发展,为临床带来更多获益。
聚共识
中国首部基于分子标志的术后复发预测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本环节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蔡开灿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陈军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方文涛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文华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高阳教授担任主持。
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梁文华教授重点针对《共识》主要内容及中国人群数据进行详细解读与全面讨论。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早中期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一部分患者术后仍然不可避免地发生复发或转移。传统的基于组织维度的患者分层管理方式主要基于病理分型,TNM分期,NCCN临床高危因素等,而在精准医学时代,从分子层面找到能识别复发风险以及指导后续治疗的标志物对于改善患者生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共识》纳入了NSCLC驱动基因变异、免疫相关分子标志、肺癌14基因检测、微小残留病灶以及基于临床病理因素构建的预后预测模型等内容。
梁文华教授着重分享了燃石医学肺癌14基因检测产品朗迪瑞?辅助TKI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该研究首次证实朗迪瑞?风险分层有助于筛选出TKI辅助治疗中的获益人群,进一步完善了朗迪瑞?在中国早期NSCLC术后TKI辅助治疗分层指导证据。
梁文华教授表示,从分子层面对疾病复发风险进行探讨、归纳和总结,让临床有更多的手段和武器,帮助医生提前识别复发,从而给到患者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术后管理策略,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岳东升教授分享了“早期NSCL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管理及分层治疗的困惑与未来”,提出TNMB或可做为未来分子分层的可行模式。
首先,部分基因变异可能会对术后复发产生影响。既往研究表明,是否携带CTNNB1突变,基因融合(ALK,ROS1和RET),TP53/KRAS等因素对术后复发存在影响;
第二,通过对肿瘤组织RNA检测,构建肿瘤复发转移风险模型,也能为临床预测复发风险提供依据。临床研究表明,朗迪瑞?整合了14种基因的表达模式,结合专利算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1410053021.X)的评分系统,能对I-IIA期非鳞NSCLC患者进行术后分层,精准地识别早期非鳞NSCLC的复发风险,并且能预测非鳞NSCLC患者的辅助化疗获益;
第三,分子残留病灶(MRD)是NSCLC复发和远端转移的潜在来源,MRD阳性提示患者体内存在残留病灶,意味着疾病进展、复发的风险较高。目前MRD相关研究正在火热开展中,期待MRD指导患者辅助治疗方面的价值和策略进一步得到证实。
新探索
MRD领域中逐渐浮现的共识与值得期待的探索
本环节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坚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乔贵宾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蔚教授、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承志教授担任主持。
燃石医学项健行博士以“MRD领域中逐渐浮现的共识与值得期待的探索”为题,围绕与MRD最新临床研究及MRD与临床实践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分享。
自2017年起,随着MRD相关研究的不断涌现,MRD领域逐渐浮现出了一系列共识,但MRD真正落地临床依旧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燃石医学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同开展的MEDAL研究,初步探讨了一些MRD领域值得期待的一些探索。
该研究表明,肿瘤患者突变普差异较大,个体定制化的MRD检测方法,能更好地追踪不同患者独有的个体化变异,且敏感性更高,为临床带来了更高的术前阳性率的同时,能捕捉预后同样高危的低丰度MRD阳性患者,有效评估预后、提前预警复发,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更长的窗口期。
深圳市人民医院的丁光贵教授带来了NSCLC精准诊疗病例分享,分享了一例IIIA期肺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病例,通过治疗前、治疗期间、治疗后随访等患者不同病程阶段的ctDNA样本的连续检测,系统地阐述了ctDNA对于患者全程管理的临床应用价值。
ctDNA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全病程管理,ctDNA检测可以辅助临床进行用药选择,协助临床更好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通过ctDNA动态监测可以实时反映出肿瘤的状态,动态反映疾病的变化,以便进行更早的干预,有利于患者获得更高的生存质量与更长的生存时间。
丁光贵教授表示,根据ctDNA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是ctDNA检测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临床需要选择更灵敏的检测技术,同时,期待有更多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支撑ctDNA在疾病预测、疗效评估等方面临床价值。
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还结合自身临床临床实践经验,针对《共识》内容以及MRD检测临床应用等前沿话题展开了精彩的思辨,启发临床诊疗新思路,赋能精准诊疗再升级。
精彩讨论集锦
肺癌已经进入了精准诊疗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为肺癌临床治疗提供新选择、新手段、新希望。《共识》的发布既是NSCLC术后管理的里程碑,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正如周清华教授、田辉教授、何建行教授在大会总结中所提到的,《共识》解决了“做不做”、“哪些人该做”的问题,填补了基于分子标志的NSCLC术后复发预测标准的空白,为早期NSCLC患者精准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但“怎么做才更好”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驱动基因和非驱动基因哪个更重要?个体化分子检测时间差如何设置?如何制定标准化的质控方案?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共同认知,促进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助力中国肺癌患者个体化精准诊疗。
关于燃石医学
燃石医学(伦敦交易所代码/纳斯达克代码:BNR)成立于2014年,公司使命为“用科学守护生命之光”,专注于开发创新可靠、具有临床价值的癌症伴随诊断与早检产品。公司业务及研发方向主要覆盖:1)癌症患病人群精准医学检测;2)全球抗肿瘤药企的生物标志物和伴随诊断合作;3)基于液体活检的多癌种早检。燃石医学于2018年7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颁发的中国肿瘤NGS检测试剂盒第一证,在体外诊断领域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实验室获得广东省临检中心颁发的“高通量测序实验室”技术审核,同时获得美国CLIA、CAP和ISO15189实验室质量体系资质认证。公司将继续致力于开发创新可靠的癌症精准检测产品,推动癌症精准医疗领域的发展。
本文版权归找药宝典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