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针对绝经后妇女的研究发现,减肥效果明显的女性发生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低于体重维持不变或体重增加的患者。该研究结果表明减肥可能有助于降低绝经后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
CDK1是一种正常蛋白,其能够推动细胞通过复制周期,而MHC 1类分子也是一种正常分子,其能在细胞表面呈现出少量蛋白质以供免疫系统检查;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科罗拉多大学癌症中心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被MHC 1类分子和高水平CDK1标记的一类癌细胞表现地极不寻常,实际上高水平的MHC 1类分子和CDK1常常是某些疾病发生的关键,比如黑色素瘤、胰腺癌和结肠癌等,事实上,这些细胞可能是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寻找的癌症干细胞,一旦癌症患者治疗结束,这些细胞就会对化疗产生耐受,并且重新播下癌症的种子。
近日,由MD安德森癌症中心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部门的Katy Rezvani教授领导的一项研究显示:3名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通常是致命的)的患者,在接受来自健康供体的活细胞治疗之后,表现出了显着的有效性结果。临床结果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肿瘤免疫治疗巨头百时美施贵宝(BMS)近日宣布了PD-1肿瘤免疫疗法Opdivo(中文商品名:欧狄沃,通用名: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的III期临床研究CheckMate-331的顶线结果。结果显示,该研究没有达到主要终点。
分子诊断是精准医疗的技术基础,也是IVD增速最快的子行业,且国内外技术差异最小。分子诊断细分技术多,目前PCR最为成熟且应用最广,基因测序相对最新。而随着贝瑞和康和华大基因的先后上市,投资市场对基因领域怀有极大希望和热情。
美食的诱惑是难以抵挡的,所以即使明知会影响身体健康,还是忍不住先吃了再说,以后的痛苦让以后去承担。听起来好像很潇洒,没什么压力,但是,如果这样东西致癌呢?
不管大病小病,总能听到这么一句劝告:“一定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忧郁、暴躁……负面情绪常常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引发各种疾病,甚至是癌症。
1.上腹部闷胀、疼痛,有时摸得到肿块:许多患者表示,发病前一阵子即出现右上腹闷胀不适现象,有时整个上腹部均感闷痛或有肿块,一般以为是消化不良而疏于注意。如果疼痛位置都在肝脏部位,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刺痛,有时则闷痛或胀痛,且有“日轻夜重”的特点就要“合理的怀疑”。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Breast 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肯塔基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靶向作用一种名为胶原XIII(collagen XIII)的蛋白质或能有效抑制乳腺癌的转移。
据欧洲时报网报道,一个人有多大可能患上癌症,又有多大可能因癌症而去世?近期,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一份针对全球185个国家、36种癌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的报告。报告中提到:“1/5的男性和1/6的女性,在一生中会患上癌症,而1/8的男性和1/11的女性,将会死于癌症”。
癌症是大家都很惧怕的一个疾病,现在的患癌人群越来越趋于低龄化,这就让人既担忧又疑惑,为什么会得癌症呢?
癌症治疗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长期的过程。其中很多环节做不好,都会导致一些风险的发生,比如食物不卫生、或者没有烹饪好就会导致胃肠道感染。
近年来,以靶向和免疫疗法为代表的创新治疗方案,引领了晚期肺癌治疗的变革,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发物”是众多的食物中比较特别的一种,人们提起它,都不免心生警惕。
对癌症而言,预防远比治疗更加重要,它意味着未雨绸缪,在根源上“彻底攻克癌症”。而我们对预防癌症的忽略,正印证了那句“网红”格言:直到失去了,才知道健康的珍贵。
“10月1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通知,将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涉及非小细胞肺癌、肾癌、黑色素瘤和结直肠癌等癌种,售价平均降幅56.7%,包括奥希替尼等重磅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