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云集探讨肿瘤全病程管理:MDT升级、新疗法崛起与以患者为中心的未来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于肿瘤的治疗已经取得了进展。在此期间,肿瘤全病程管理已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旨在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体化的治疗,让肿瘤变得“慢病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2023年11月10日至12日,以“宽见与高驰”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医院管理年会暨第十一届健康界峰会、第十二届中国医院临床专科会在海口举办。在“肿瘤全病程管理:肿瘤慢病话让患者获益”患者体验·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医院领导、企业代表就肿瘤全病程管理展开多角度讨论。
政策助力,为肿瘤全病程管理指明方向
2023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旨在推动全面建立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病程管理模式,对发展中国特色的管理式医疗、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此外,新发布的《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行动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也鼓励全面梳理医疗服务流程,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打通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淤点难点,并对贯穿医疗服务诊前、诊中、诊后等各个环节的服务提出了多项重点任务。
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病程管理中,肿瘤是为数不多的在少数医院实现全病程管理的专科。无论是在本院和区域肿瘤中心,不少医院都在肿瘤全病程管理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金昌晓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全病程管理模式尚处于较早阶段,不仅需要医院各部门及第三方专业技术团队的协同配合,包括临床医生、护士、药师、行政管理人员、健管师、个案管理师、技术研发、互联网运营人员等等,同时也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肿瘤MDT要从“一个病的MDT”发展到“一个病人的MDT”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MDT(多学科诊疗)成为帮助人民群众获得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的医疗服务的重要探索方向。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肿瘤诊疗规范化水平,2022年4月,中国科大附一院以申报“肝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为契机,成立了肝癌MDT工作委员会,规范化、制度化推进肝癌多学科诊疗工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 南区党委书记兼院长尹大龙做了题为“以患者为中心,推动肿瘤MDT一站式管理”的主题报告。经过多年的持续优化,目前,中国科大附一院已开设54个多学科联合门诊,常态化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为疑难病、罕见病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疗服务。肝癌MDT工作委员会下设管理组、专家组、质量控制组、健康教育组,由医院肝脏外科、肝胆外科、肿瘤化疗科、肿瘤放疗科等多个科室的中青年技术骨干组成。工作委员会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闭环管理,持续追踪,实现从诊断、治疗到康复的一体化标准治疗模式。尹大龙强调:“MDT需要行政牵头,不仅需要前期模式制定、更需要后期的执行和监督。”
针对包含MDT团队遴选标准、各个科室的配合规范在内的肿瘤MDT的运行机制,在场众多专家一致认为应该做行政化的管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张昊认为,要想所有的病人进入到MDT流程需要行政化管理的约束,要想MDT推行得彻底和有质量,牵头人需要具备德高望重、学术水平超群、行政任职等特点。江苏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周国仁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门诊MDT、病房MDT、远程MDT等多种MDT形式发展迅速,这不仅促进了学科的发展,而且在团队协作过程中,不同科室的医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同样对人才培养有助力。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聂芳重点强调了MDT要以患者为中心,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一个病的MDT”发展到“一个病人的MDT”。
在肿瘤患者的康复阶段,MDT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价值。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郑林雄表示肿瘤MDT可以借鉴慢病管理里的三师共管(专科医师、社区家庭医师和健康管理师),普通老百姓得了肿瘤之后很难知道怎么管理疾病,建议从政策上推动三师共管。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刘志宇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肿瘤患者获得的是精准的手术、药物治疗,更加需要心理呵护和营养跟进,以及持续随访。山西省肿瘤医院副院长白文启强调:“肿瘤康复需要引起重视,其中也应该包括安宁疗护。”
新技术、新疗法、新药品助力肿瘤诊疗高质量发展
肺癌目前仍是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尤其肺腺癌发病率高。全球61个国家的数据显示,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0.0%~20.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杨帆做了题为“NSCLC围手术期治疗热点争议与突破”的主题演讲。肺癌诊疗不再是一个学科的单打独斗,更需要各个学科联手共同与肺癌进行斗争。现在我们提倡肺癌的综合治疗,因为肺癌患者能够从多学科团队管理诊疗模式中获益,包括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他强调“MDT要求各科医生能互相听懂对方的语言。”
新的治疗手段,特别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代表的精准治疗,不仅改变了对肺癌的认识,更大大提高了早期肺癌手术的生存率。在演讲中,杨帆生动地把靶向治疗比作斩断肿瘤这个“黑恶势力”的“资金链”,免疫治疗类似“清除保护伞”。他表示:近两年,国际上也批准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进入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治疗中,现在临床治疗模式也空前丰富,这些治疗方法如何组合、如何排兵布阵需要大家一起商量,这也就强调了多学科的会诊和患者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国外早期研究亦证实,接受多学科团队管理的患者往往能够得到更加综合、更加合理的治疗,获得更好的生存获益。随着肺癌围手术期治疗模式的丰富和发展,围手术期患者也越来越多地需要多学科综合管理。
西安交大一附院以医工交叉为特色,“医、学、研、产、政”五力融合为支撑,省、校、医院三级联动,成立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医院聚焦全局性、先进性等重大健康问题,瞄准“临门一脚”和“卡脖子”技术,在基础医学、原辅料、疫苗、药物、医疗器械、设备等全链条各环节,医院正在构建临床诊疗中心、研发攻关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公共卫生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中西医协同中心7大平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韩苏夏就医工交叉助力肿瘤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做了主题演讲。他以切伦科夫发光成像技术为实现放疗物理精准提供新思路,以及医用超导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的研发为例,介绍了医工交叉、创新技术在肿瘤治疗领的应用前景。韩苏夏表示:医工交叉的技术创新,原动力应该从临床一线来挖掘,才能更好把握和解决临床的痛点、堵点。
作为本场论坛的支持单位,阿斯利康中国执行总监、肿瘤事业部及县肿瘤业务部负责人欧阳浩雷在致辞中表示: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在早期筛查、诊断、治疗与康复等整个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福祉,亦可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负担。阿斯利康始终专注于具挑战性的肿瘤疾病,致力于提供多元化的肿瘤治疗方案,坚持科学为本,探索肿瘤领域的复杂性,研发改变生命的药物,建立领先全行业的多元化产品组合与渠道,持续推动医疗实践变革,将合适的药物用于得到获益的患者。与此同时,阿斯利康携手医疗机构与行业资本,推动临床研究项目,带动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带来更多个性化、精准化、标准化的治疗手段。在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同时,打造真正围绕患者需求的创新医疗生态圈。
肿瘤全流程管理中县域医院有其独特优势
我国县城人口庞大,强化县城肿瘤诊疗能力,实现“大病不出县”成为我国广大县城和农村人民群众迫切的健康需求,以县城肿瘤防治中心为核心,建立健全基层癌症诊疗防治体系势在必行。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资州医院副院长杜驰做了题为“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的建设和意义”的主题演讲。杜驰以资中县肿瘤防治中心为例,详细介绍了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如何联合区镇二级医院、基层医院,打造“防、筛、诊、治、康”一体的肿瘤防治县域样板,全面提升肿瘤疾病预防与诊治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杜驰强调:“比起大医院,县城医生更有机会与患者建立起一对一诊疗关系,有利于增强患者信任度及后期随访,肿瘤全病程管理的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在筛查、康复和随访,发挥优势。”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总医院院长郜炎辉分享了与肿瘤患者全流程服务包的实践,通过随访、复查、门诊预约、并发症处理等服务对肿瘤患者进行长期管理。他认为“目前肿瘤治疗院内部分关注比较多,也需要关注肿瘤患者治疗的‘两头’。”县域医院在肿瘤防治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应切实做好肿瘤防治宣教和早期筛查的工作,以提高基层群众的认知度,提高肿瘤早期检出和治疗的机会。同时,应结合县域医院的能力,有序提高肿瘤的诊疗服务能力,并高度重视“全程管理”在肿瘤延续治疗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县域医院还应结合肿瘤防治的前沿热点,对未来肿瘤防治中心建设的技术发展、人才培养、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做出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圆桌派,从左到右依次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陈椿、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郑林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刘志宇、山西省肿瘤医院副院长白文启、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总医院院长郜炎辉
在论坛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医院代表和专家针对诸多肿瘤全流程管理实际执行中的核心问题和常见痛点进行了讨论。
文章摘自网络,侵删
同类文章排行
- 大咖云集探讨肿瘤全病程管理:MDT升级、新疗法崛起与以患者为中心的未来
- 黄育北教授:CACA指南论--我国恶性肿瘤的防控现状、筛查进展及未来挑战
- 13部门印发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提升癌症中医药防治能力
- 发病率前五位癌症公布
- 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为何死亡率那么高?主要有3点原因
- 全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数约406.4万 约40%癌症可通过控制癌症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等避免
- 如何看待癌症发病谱的新趋势
- 林东昕、郑健团队发现胰腺癌seRNA甲基化调控组蛋白修饰和癌基因表达新机制
- 2023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在津召开 全球肿瘤学界专家学者贡献防癌抗癌智慧力量
- 浙江一家4人确诊这种癌!最小的才16岁,要终身服药,早期症状不明显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