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紫明团队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两大诊疗困境提出破局之法
2023年11月18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分子诊断科杜紫明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综合分析揭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潜在治疗靶点及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鉴定了罕见肿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 SFTs)的新型潜在治疗靶点和风险因子IDH1、PD-L1和巨噬细胞等,为基于生物标志物的靶向或免疫联合治疗提供了更精准的治疗思路和策略。此外,该研究提出的整合风险评估模型比现有WHO分类和其他风险评估模型更加准确,有望被相关国际指南采纳。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两大诊疗难题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其临床诊疗主要面临两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其一,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现有的恶性分级诊断标准无法准确预测其恶性潜能和生物行为,部分形态学表现良善的肿瘤常常会复发或转移;其二,复发或转移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对传统化疗不敏感,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预后差。因此,建立更有效的风险评估模型和寻找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新的靶向、免疫治疗靶点是急需解决的临床难题。
构建基因变异图谱,刻画免疫浸润特征
该研究基于131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组织标本构建了肿瘤相关基因变异图谱,结果显示17.6%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携带潜在治疗靶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6.9%携带IDH1 R132S突变。本研究在大样本中系统性地刻画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免疫细胞浸润特征,通过免疫组化结合HALO数字病理技术,定量分析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在131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的分布密度。
分析发现,巨噬细胞是其主要的免疫浸润细胞,且巨噬细胞密度高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预后更差。PD-L1在24.4%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肿瘤细胞或免疫细胞)中高表达,提示PD-L1是其潜在免疫治疗靶点。CD20+B细胞密度高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预后更好,CD3+或CD8+T细胞密度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此外,该研究利用高维组织成像t-CyCIF技术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组织中鉴定了PD-L1+/STAT6+肿瘤细胞亚型和CD68+/HLA-DPB1+/CD163+/CD4+/PD-L1+ 巨噬细胞亚型。
建立新型风险评估模型,独立队列验证预测效能
该研究在101例原发性非中枢神经系统切缘阴性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SYSUCC队列)中整合临床病理特征、免疫浸润特征和基因变异特征,构建出新的整合风险评估模型。与2020年WHO分类、mDemicco模型和G-score模型相比,该整合风险评估模型的C指数及AUC均表现更优,能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更加精准的风险分层,并且其预测效能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FAHSYSU队列、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肿瘤医院CHCAMS队列1和CHCAMS队列2这三个独立队列中均得到验证。此外,整合风险评估模型同样适用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且切缘阴性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文章摘自网络,侵删
同类文章排行
- 杜紫明团队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两大诊疗困境提出破局之法
- 唐可京教授参与的一项肺癌研究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
- 大咖云集探讨肿瘤全病程管理:MDT升级、新疗法崛起与以患者为中心的未来
- 黄育北教授:CACA指南论--我国恶性肿瘤的防控现状、筛查进展及未来挑战
- 13部门印发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提升癌症中医药防治能力
- 发病率前五位癌症公布
- 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为何死亡率那么高?主要有3点原因
- 全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数约406.4万 约40%癌症可通过控制癌症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等避免
- 如何看待癌症发病谱的新趋势
- 林东昕、郑健团队发现胰腺癌seRNA甲基化调控组蛋白修饰和癌基因表达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