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最近开发了一种新的基因检测方法能够帮助预测癌症复发。线粒体基因可以在癌症病人的活检组织中得到检查,包括乳腺癌、肺癌、卵巢癌和胃癌。线粒体基因检测在预测病人对治疗方法的应答情况方面比目前使用的方法更加准确。
日前在山东青岛召开的2017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说,中国癌症发病率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肿瘤临床、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当前应加快完善癌症大数据平台。
近日,国际材料领域权威期刊《美国化学会 纳米》(ACS Nano)刊发了我校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博士生李仕颖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一种用于肿瘤靶向饥饿治疗和光动力学治疗的仿生级联反应器的研究》,影响因子达到13.942,指导教师为化学学院张先正教授。
国内覆盖范围最广的“肿瘤专科医联体”在穗成立。9月19日上午,泛中南地区肿瘤专科联盟暨恶性肿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网络签约仪式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举行。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联盟成员来自国内12个省区的51家医院。今后,联盟覆盖区域内的基层群众,在当地也可以享受华南地区名专家会诊、创新研究成果与设备等便利。
肿瘤转移在晚期患者中是很难避免的一种现象,肿瘤转移同时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如何防止和减少肿瘤转移对于癌症患者的预后将有很大的帮助。要做到这一点,了解转移后的肿瘤与原发肿瘤有何区别非常重要。
降低人群吸烟率、加强肺癌早期筛查、推广胸外科微创技术和精准放射治疗技术、重视基因检测指导下的肺癌个体化诊疗、传播精准医学理念,成为我国肺癌防治工作的重点。
从基因测序、靶向治疗到免疫疗法,医学新进展近几十年来不断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我们已经有理由相信多数癌症有朝一日将不再是不治之症。但抗击癌症的战斗不仅要在实验室展开,手术室、学校、公共卫生系统和各国政府也是重要的战场——可惜,这些领域的进步仍然太慢。
100多年前美国东海岸的一座农场里,一只母鸡长了肿瘤,这看似是件常见的小事。然而,围绕这个肿瘤,科学家们在半个多世纪里不断探索,一步步揭开了癌症此前从未被人所知的许多秘密——由此取得的一系列发现,使5位科学家先后3次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9月15日,“第八届中美癌症研究前沿论坛暨第五届郑州国际癌症论坛”在郑州市拉开序幕。中国、美国、韩国等多国40余位著名院士及专家学者,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将以“肿瘤精准防治”为主题,就肿瘤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及防治领域的最新进展,开展学术交流及专题讲座。
9月9日-10日,国际利用硼中子俘获疗法治疗癌症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永茂担任主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病理学系教授Rolf F. Barth, M.D。担任会议召集人。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芬兰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和相关学者出席大会。会议由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主办,北京凯佰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Wistar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线粒体蛋白Syntaphilin(SNPH)突变体,在肿瘤微环境中,蛋白质SNPH能够调节癌细胞在增殖和转移上的选择,以此来响应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不足。
中国大肠癌发病率已跃居恶性肿瘤第三位,广州每天7.5人确诊。肠癌凶猛,但其实可防可治愈,早期结直肠癌五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进展期结直肠癌五年生存率则不足50%。防治肠癌,您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正确的医疗指导。
很快,癌症检查将变得更加容易。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笔”,可以在10秒钟内检测出癌变组织,这意味着外科医生可以快速判断癌变组织,更及时、精准地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如何治疗癌症,这一直是医学家的一大难题。现在,一种新技术或许能让人类在治愈癌症的道路上更进一步。科学家发明出一种纳米机器,可以精确地钻透并杀死癌细胞。
对于人类来说最危险的病症肯定是癌症,其实癌症如果能早期发现,其治愈率可达65%以上。要作到早期发现,就应了解哪些是常见癌症的早期信号。有人说,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难以早期发现。
为了更好地服务淄博市的肿瘤患者,使他们省去舟车劳顿之苦,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专家高水平的诊疗,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自2014年成为山东省肿瘤医院淄博分院以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省级医院的合作与交流,成果丰硕。在此基础上,2016年成立了省肿瘤医院外科淄博分中心,省肿瘤医院知名专家每周三到淄博分中心坐诊、手术、培训,实现了肿瘤诊治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