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Reports上的一篇题为“RadoslavJanostiaketal.MELKPromotesMelanomaGrowthbyStimulatingtheNF-κBPathwa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能够促进黑色素瘤生长的关键蛋白,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的皮肤癌,本文研究或有望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治疗黑色素瘤的新型靶向疗法。
近日,来自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进行一项前瞻性研究首次提供了流行病学证据来阐明,机体中前列腺素E2(PGE2)产生量的增加或许和个体胰腺癌风险增加直接相关,前列腺素E2是个体尿液中的一种特殊代谢产物(PGE-M)。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博德研究所和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发现一种间接方法来对抗神经细胞瘤诱发的关键遗传损伤。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nnalsofOnc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癌症研究中心(CancerResearchUK)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检测皮肤癌患者血液中的肿瘤DNA或能帮助预测患者恶性癌症复发的可能性;相关研究或为研究人员有效鉴别癌症容易复发的患者,以及开发新型免疫疗法有效治疗皮肤癌患者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
任何一个肿瘤都可能有成千上万个不同的基因突变,但对研究者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寻找到驱动突变,这些突变通常能够促进癌变效应,有望成为潜在疗法的新型靶点。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MGH系统生物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描述了肺瘤与骨髓之间的“交谈”导致一种免疫细胞产生,这种免疫细胞迁移到这种肿瘤中并促进它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12月1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Osteoblastsremotelysupplylungtumorswithcancer-promotingSiglecFhighneutrophils”。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抗老化蛋白能够保护机体抵御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生,比如癌症、神经变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TheJournalofExperimental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格莱斯顿研究所(GladstoneInstitutes)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靶向作用这种蛋白或能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细胞变得年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科肿瘤科主任刘开江,近日为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小王施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很成功,患者终于圆了“母亲梦”,而且彻底根除了怀孕以来一直让她胆战心惊的宫颈癌。
最近一项由来自犹他大学HCI的研究者们做出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肿瘤能够随着时间发生进化,这一过程或许会导致癌症变得对癌症更加耐受。进一步,该研究发现这些进化的特征存在于多种乳腺癌亚型中,相关结果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
癌症研究出现重大突破。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陈律佑助研究员率领团队,近期透过研究发现,在癌细胞生成过程中,人体内的「染色体外端粒DNA」,能诱发细胞后天免疫反应,进而抑制ALT癌细胞生长,有助发展针对特定癌细胞的免疫治疗,研究成果则于本月初发表于《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期刊。
治愈癌症是医学界的终极目标之一,但时至今日这一难题依然困扰着人类,目前全球每年有近千万人因癌症丧生。其中,乳腺癌(breast cancer)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发病率高居首位,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并带来沉重的医疗和社会负担。不过越来越多科技企业的加入,将使得医学研究人员如虎添翼。今日(11月26日),DeepMind公司宣布利用AI 抗击乳腺癌。
不能简单地说,癌症是吃出来的毛病,但健康的饮食习惯,对预防癌症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每年新增1.2万多名肺癌患者,居10大癌症第2位,死亡人数更以9000多人居全癌症之首,肺癌患者中,约9成为非小细胞肺癌,一旦恶化到第3期,在化放疗后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一项针对已完成化放疗癌友的最新研究显示,衔接特定免疫疗法,能延长疾病无恶化时间近17个月,比未衔接者多出11个月。
本周自然新子刊《自然-催化》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一种用磁场远程开启化学反应的方法。该技术实现在特定地点和时间释放分子,它在选择性药物输送中有潜在应用价值。
机器人医生”要参加义诊了!本月28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将在沃森智能肿瘤会诊中心开展大型义诊,坐诊医生不仅有十院肿瘤专家,还有被称为“机器人”医生的沃森肿瘤解决方案。
11月21日,记者从国家卫计委获悉,经国家卫计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两部门协调,用于治疗白血病的国产短缺药品巯嘌呤已于11月20日恢复供应。浙江浙北药业生产的批295万片已完成生产检验并已做好了发货准备,约可满足临床一年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