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髓性白血病在白血病当中是很常见的一种,多见于年龄较大老年患者。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过程是漫长的。找到合适的药物治疗成为一个重要的事,癌症新药达希纳能用于慢性髓性白血病吗?
喜来乐是由精选的党参、重楼、黄芪、陈皮、土鳖虫、大黄、桃仁、半枝莲、败酱草、茯苓、沉香等成分组成的药物。喜来乐具有清热解毒,化瘀软坚,健脾理气的作用,癌症药物喜来乐能治疗化疗后肝癌吗?
肿瘤患者要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恶病质的话,患者的身体素质会急速下降,各种并发症出现。因此对于肿瘤患者出现的身体状况要及时治疗,避免出现恶病质。腺癌患者用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吗?
11月6日,肿瘤精准诊疗服务企业臻和科技宣布,与珀金埃尔默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发基因测序自动化建库设备,旨在助力快速高效地制备NGS测序文库,共同推动国内肿瘤临床检测技术升级。这也标志着臻和在测序应用领域的全新布局。 作为NGS检测流程前期的关键步骤,文库制备的质量对测序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传统文库制备全部依赖手工操作,流程繁复且需要耗时持久的建库值守,在空间上占据了多个实验房间,给医院及测序实验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020年10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何建行教授、梁文华教授在国际著名肿瘤学期刊Cancer Cell(IF=26.6)发布了一篇题为“Driving the Improvement ofLung Cancer Prognosis”的特邀文章,针对美国肺癌生存预后的改善进行剖析和述评。 文中指出,EGFR靶向药获批后的死亡率下降加速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在EGFR突变率更高的亚裔国家(中国、日本、新加坡)更为显著,从全球的角度确认了EGFR靶向药物对肺癌预后的群体层面效应。另一方面,非转移性肺癌的预后亦出现明显改善,且死亡率加速下降的节点与LDCT筛查在美国获批的时间重合,提示LDCT筛查普及和早期干预带来的治愈率提高。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蓝星基因公司(Bluestar Genomics)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证实了其所开发的新型平台在检测早期胰腺癌方面的强大潜力,这或有望帮助解决目前仅在美国每年都有超过6万名被诊断为胰腺癌患者未得到及时诊断的需求;这种新型的表观基因组平台能通过分析简单的血样,并诊断患者机体血液中循环的DNA中是否存在胰腺癌细胞的DNA信息,从而就能实现对疾病的非侵入性精准检测,并能够更加及时地对患者采取治疗措施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1月6日,百时美施贵宝(BMS)向外公布欧盟委员会(EC)现已批准纳武单抗(Opdivo,nivolumab)和伊匹单抗(Yervoy,ipilimumab) (O+Y)的双重免疫疗法作为首次含铂化疗2个周期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该方案是EC批准的基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首个双重免疫疗法,也成为继转移性黑素瘤和晚期肾细胞癌之后,在欧盟获批的以“O+Y”为基础治疗方案的第三个适应症。
11月9日,根据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批件发布通知显示,卫材(Eisai)的仑伐替尼获得新的批准文号。去年12月,该药拟用于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的上市申请(JXHS1900157 / JXHS1900158)获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此次获得的批准文号关联的受理号和去年底上市申请受理号一致,意味着仑伐替尼用于治疗甲状腺癌正式在中国获批!
对由进化所规定的种群、个体及细胞层级的基因型(genotype)与表现型(phenotype)之间的关联的解析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就方法论而言,基因扰动实验(perturbation)和基因型——表现型特征统计分析是两条具有统治地位的路径,它们能够分别揭示出具有因果关系的(causal)或者具有相关性的(correlative)调控者——靶标逻辑。考虑到基因型与表现型二者的搜索空间均十分庞大,基因扰动实验往往局限在单一调控者或特定靶标的范围之内。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治疗是世界性难题,患者的生存时间非常有限(中位生存时间少于 2 年)。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作为该领域目前最具有研究和应用前景的 PD-1/PD-L1 抑制剂,在治疗前列腺癌上却遇到了挑战,尚难获成功。因此,如何把前列腺癌这类对免疫治疗无强烈反应 的“冷”肿瘤变“热”,从而改善以 PD-1/PD-L1 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效果;或是通过发现新的治疗靶点、采用联合用药而实现增强免疫治疗将是未来晚期前 列腺癌治疗的方向之一。
程序化死亡分子1(PD-1)为I型跨膜糖蛋白,是免疫反应中重要的负性调控因子。在正常情况下,PD-1通过与其配体PD-L1、PD-L2结合抑制T淋巴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自身免疫应答。 PD-1是免疫反应中重要的检查点分子之一,主要在外周组织中的成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上和肿瘤微环境(TME)中表达。研究发现,PD-1的两个配体,PD-L1和PD-L2由肿瘤细胞表达,从而导致免疫耐受。近年来,免疫检查点阻滞剂抗PD-1、抗PD-L1抗体已用于治疗多种人类肿瘤,如黑色素瘤、肾细胞癌、NSCLC、霍奇金淋巴瘤。研究表明,尽管已广泛使用PD-L1作为有利的生物标志物,病人对抗PD-1/PD-L1药物的反应率仍然只达到20%-40%左右。目前,免疫检查点治疗(ICT)针对PD-1/PD-L1的基本机制还未完全了解。近期研究表明,PD-1在缺乏适应性免疫的癌症中起重要作用。但是,PD-1在肿瘤细胞
2020年11月8日,“谈到宫颈癌这个话题,未免有些沉重,近年来宫颈癌发病逐年上升,而且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也不要谈癌色变,因为宫颈癌这个疾病是可以通过综合手段有效预防的,接种HPV疫苗和定期宫颈癌筛查就是预防宫颈癌的最佳措施。如果能在HPV感染高峰期前及早接种疫苗,就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HPV感染及宫颈癌发生的风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程晓东教授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说道。
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默沙东(Merck & Co)近日宣布,欧盟委员会(EC)已批准靶向抗癌药Lynparza(中文品牌名:利普卓,通用名:olaparib,奥拉帕利片剂)一个新的适应症:用于治疗接受先前疗法(包括一种新型激素疗法)但病情进展、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CA1/2)突变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BRCA1/2突变是同源重组修复(HRR)基因突变的一个亚群。
11月5日,清华大学陈晓媛研究员团队和吴一龙教授合作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杂志(IF=64.797)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rends in oncology drug innovation in China》的文章,对中国肿瘤药物研发创新趋势进行了分析。 中国的制药产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激动人心。如今,中国药企的研发重点已从仿制药转向创新药,肿瘤领域一直处于这一转变的前沿。从2018年至2020年8月,中国批准的44款肿瘤新药中,有12款由中国本土开发。虽然大多数是已有类似上市产品的me-too药,但first-in-class的候选药物也正在涌现。
化疗是治疗癌症的常用方法,在癌症治疗方面,化疗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化疗之后容易引发很多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会影响到化疗的治疗效果,因此必须要帮助患者改善这些副作用。
清肺散结丸在提高患者免疫上有很好的疗效,保护造血功能,增强患者自身抵抗力;在治疗肺癌的时候对患者本身没有危害,不损伤肝肾功能,适用于整个治疗过程,也可配合手术和放化疗等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是治疗肺癌的专用药,有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