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膜黑色素瘤的探索之路,双特异性抗体潜力几何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是具有影响力的肿瘤领域学术盛会之一。2023 AACR年会于4月14日-19日在美国奥兰多举行,多项中国研究亮相国际舞台,受到广泛关注。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是中国黑色素瘤常见的亚型,近年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加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教授在本次AACR大会上报告了Tebotelimab治疗粘膜黑色素瘤的 I期研究结果。
研究背景
靶向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PI)已成为未经治疗的晚期黑色素瘤的标准治疗方法,但在粘膜黑色素瘤中的疗效有限。Tebotelimab,也称为MGD013,是一种PD-1/LAG-3双特异性四价DART?分子,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具有协同抗肿瘤活性。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进行了一项开放标签、单臂、多队列1期研究(NCT04653038),以评估tebotelimab在黑色素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包括未接受过CPI治疗的粘膜黑色素瘤。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CPI初治队列纳入了未接受全身治疗的无法切除、复发或转移性粘膜或肢端黑色素瘤患者,接受Tebotelimab600mg,每两周静脉注射一次。主要研究终点是由独立影像学评审委员会(IRC)根据RECISTv1.1标准在由接受≥1剂tebotelimab的患者组成的疗效分析集中评估的总缓解率(ORR)。在IRC反应可评估组中进行了事后敏感性分析,该组由疗效分析组中具有IRC评估的目标病变的患者组成,这些患者接受了≥1次IRC基线后肿瘤评估或在给药后13周内死亡。本次AACR年会是报告了粘膜黑色素瘤患者的结果。
研究结果
数据截止时(2022年1月19日),该研究共招募了25例粘膜黑色素瘤患者(中位年龄为61岁;男性占40%;ECOG 1占40%;TNM IV期占92%;转移性占80%)。LAG-3表达水平≥1%有7例(28%),<1%有15例(60%),有3例(12%)未知。3例(12%)患者PD-L1表达为阳性(CPS≥1),19例(76%)患者为阴性(CPS<1),3例患者(12%)未知。所有患者均接受了≥1剂Tebotelimab。
在疗效分析集中(n=25),分别有3例、3例和4例患者实现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疾病稳定(SD),确认的ORR为24%(95%置信区间[CI],9-45),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未达到,疾病控制率(DCR)为40%(95%CI,21-61)。
在IRC反应可评估组(n=20)中,分别有3例、3例和4例患者患者达到CR、PR和SD,确认的ORR为30%(95%CI,12-54),中位数DOR未达到,且DCR为50%(95%CI,27-73)。
安全性方面,11例(44%)患者发生了免疫相关治疗引起的不良事件,常见的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0%)、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6%)和白细胞计数下降(12%)。分别有3例(12%)和4例(16%)患者报告了≥3级和严重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TRAE导致治疗中断和死亡各占1例(4%)。
研究结论
Tebotelimab在未经治疗、不可切除、复发或转移的粘膜黑色素瘤患者中显示出初步但有希望的抗肿瘤活性和可耐受的安全性。
文章摘自网络,侵删
同类文章排行
- 为什么体检检查不出癌症
- 运筹入微,长策妙算——神经内分泌肿瘤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新进展
- 综合治疗时代下,放疗地位再“升级”,“联合出击”显强效
- 免疫疗法遍地开花,CSCO指南与时俱进助力临床应用
- “核”力驱动,共向未来,中国前列腺癌全程管理与精准治疗之路
- 肺共病严管理,肺癌免疫治疗大有可为
- 粘膜黑色素瘤的探索之路,双特异性抗体潜力几何
- 2023CSCO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 数智化病理质控建设经验分享
- 王长利教授: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