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短短几年,中国的癌症变成了世界之最?或和这3点有关
2020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激增至1810万例,而中国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发病例达457万例,癌症死亡病例更高达960万例,占比为229.6万例。这使得在全球癌症患者中,约有21%源自中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引发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何仅仅在短短几年内,中国的癌症发病和死亡人数就迅速攀升至全球之巅?科学家指出,这一现象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抽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吸烟这个看似普通的行为实际上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健康威胁。特别是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吸烟不仅仅是一个不良习惯,更是一种直接影响生命质量的危险行为。
以肺癌为例,吸烟是肺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吸烟导致的肺癌患病率占到全球肺癌病例的80%以上。
吸烟所释放的有害物质,其中包括焦油和尼古丁等,直接对肺组织产生恶劣影响。
焦油,是烟草燃烧时释放出的一种复杂混合物。一旦焦油中的成分被吸入人体,积在肺组织中,会触发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不仅损伤了呼吸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还引发了一连串的生理变化。炎症状态下,肺部组织的免疫反应被激活,试图清除沉积物,但由于焦油的复杂性,这一过程常常难以完全消除有害成分。
更为严重的是,焦油成分的沉积还刺激了细胞异常增殖的过程。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其正常的生命周期和增殖受到精密的调控。焦油中的有害物质可能扰乱这一平衡,导致细胞开始异常增殖。这种细胞异常增殖是肿瘤形成的先兆,标志着肺部组织可能逐渐演变为恶性肿瘤。
肺癌作为焦油长期暴露的一个严重后果,其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经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细胞变异到最终的癌细胞形成。
尼古丁是烟草中一种令人上瘾的成分,同时也是吸烟对肺部产生直接影响的元凶之一。尼古丁通过吸入后迅速进入血液循环,随之传达到大脑,尼古丁也直接作用于肺部组织。它能够激发一些生物学过程,其中包括细胞的异常增殖。这种异常细胞增殖是肺癌发生的关键步骤之一,因为它可能导致正常细胞的突变和失控分裂,最终形成肿瘤。
肺组织在长期的吸烟过程中遭受到的损害远不止于此。烟草烟雾中的化学物质还可能导致肺泡的损伤,影响气体交换的正常过程。这不仅导致了呼吸功能的下降,也加重了肺部的炎症反应。肺泡损伤可能为肺癌的发生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使得细胞的异常增殖更容易发生。
除了肺癌,吸烟还与口腔癌、食道癌等上消化道癌症密切相关。吸入的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在口腔和食道黏膜上引起直接损害,长期刺激可导致细胞的DNA发生变异,形成癌变。数据显示,吸烟者患上口腔和食道癌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6倍和4倍以上。
二、喝酒
酒精,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社交和文化场合的饮品,是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来看,酒精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却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酒精是一类已被确认为致癌物质的物质。它被归类为一类人类致癌物,这意味着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酒精与多种癌症的发生直接相关。
以肝癌为例,作为一种致命的癌症类型,与酗酒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而严重的关联,这一点在多项深入研究中得到了确认。
肝脏是人体中大的内脏器官,承担着代谢、排毒等多项关键功能。然而,酗酒导致的酒精代谢大量积聚,成为了肝脏的重要负担。乙醛对肝脏细胞的毒性作用,使得长期酗酒的个体肝脏不断受损,逐渐形成肝硬化的病理过程。
肝硬化是一种肝脏组织严重纤维化的病理状态,它代表着肝脏功能的逐渐丧失。在肝硬化的发展过程中,肝脏的正常结构被瘢痕组织所替代,导致整个肝脏的弹性和功能都受到了影响。这种变化不仅对体内的代谢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加大了患上肝癌的风险。
肝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往往在肝硬化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肝硬化引起的肝脏结构紊乱,不仅使得正常细胞的正常功能受到阻碍,还为异常细胞增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使得已经受损的肝脏更容易形成肿瘤。
酒精摄入与乳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联。乙醛,酒精代谢的主要产物之一,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和腐蚀性。这种有毒物质在体内的蓄积可能导致DNA的结构变化和功能异常。DNA是细胞的遗传物质,它的稳定性对于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然而,乙醛的存在可能引起DNA的损伤和突变,打破了正常的遗传编码,使细胞的正常调控受到影响。
DNA的损伤和突变是癌症发生的基础。当细胞的遗传物质遭到破坏时,细胞的正常生命周期和调控机制失去平衡,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分裂和增殖。在乳腺细胞中,这样的异常分裂可能最终演变为乳腺癌。
饮酒还可能对女性的乳腺组织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酒精可能引起炎症反应,激活体内的炎症途径,这一过程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炎症环境为异常细胞增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增加了乳腺癌的风险。
对于50岁以上的女性来说,这一发现可能引起更为深刻的关注,因为正是在这个年龄段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逐渐升高。
三、共同进餐
中国的共餐制度是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然而,正是这一制度也可能为癌症的发生创造了一定的风险。
共餐制度增加了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风险,进而可能提高了胃癌等癌症的发病率。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引起感染胃黏膜的细菌,主要在胃黏膜表面,这个微生物通过其特殊的螺旋形状能够在胃液的酸性环境中存活。这特殊的适应性使其能够长期寄生在人体的胃内,而大多数其他细菌却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存活。
感染幽门螺杆菌通常是通过口-口途径传播的。在共餐的过程中,食物的共同摄入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的交叉感染。如果其中一人感染了这种细菌,通过食物、餐具等途径,其他共餐者也可能受到感染。一旦感染,这一细菌可以默默地存在于胃内,潜伏多年甚至终身。
慢性胃炎是由于胃黏膜长期受到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问题。这种炎症可能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和糜烂,进而形成溃疡。胃溃疡的形成可能加重症状,导致上腹部疼痛、酸反流等不适。
更为严重的是,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尤其是未能及时治疗的情况下,有可能发展成为胃癌。这一关联主要是通过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炎症,以及在感染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致癌物质,如细菌释放的氨和一些致癌蛋白质等,对胃黏膜的长期刺激和损伤引起的。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及时治疗是为了防止其引起的潜在并发症。抗生素疗法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直接作用于细菌,清除感染源。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有助于抑制胃酸的分泌,从而为胃黏膜提供良好的修复环境。这两种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常常能够更加全面地应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挑战。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在治疗期间应当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中断治疗,以免产生耐药性和影响疗效。
总结
癌症的蔓延在全球范围内令人担忧,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新发和死亡癌症病例多的国家。我们每个人都应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有效地减少癌症的发病率,保障大家的身体健康。
文章摘自网络,侵删
推荐阅读:
同类文章排行
- 为什么短短几年,中国的癌症变成了世界之最?或和这3点有关
- 长期服药需注意补充相关维生素
- 这类食物吃越多易感染幽门螺杆菌
- 癌症不是绝症 早期发现是关键
- 皮肤瘙痒人发黄可能是肝出了问题
- 耐药不用急,一起走近全球获批AKT抑制剂Capivasertib
- “癌干细胞”重要调节因子!中国医科大学马晓欣团队:发现癌症治疗新途径
- 从科研到临床,转化研究在肺癌诊疗中的双向飞跃
- 带癌上班的年轻人不敢躺平
- 生气不发泄出来真的会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