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不养生,还可能致癌?50万中国人研究:喝茶与多种癌症相关
陈大伯是个茶痴,平时酷爱饮茶,每天不喝上两壶,就不舒坦。但最近一篇关于喝茶致癌的文章,却让他烦恼不已。原来,妻子在看完之后,就总觉得爱喝茶可能不是什么好事,加上陈伯喝这么多,不免担心,觉得还是多喝白开水比较健康。陈伯自然不服气,说茶叶有很多对人体好的成分,多喝茶才更能防癌,结果一语成谶,陈大伯最近一段时间总感觉喉咙不舒服,好像有什么异物卡住一样,经常觉得喉咙干涩,吞咽费劲,于是去了医院检查后竟然查出食管中段鳞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他怎么想都想不通,难道真是喝茶惹的祸?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让我们先来看看几组研究。
一、50万中国人研究:喝茶更容易患癌?
对于如今很多人来说,茶不仅是饮品,更是一种健康保养手段。但谁也没有想过,喝茶竟然有一天能和致癌扯上关系,这一切还得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团队发表在《欧洲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说起。
据悉该研究招募了45万多名中老年国人,平均进行了10.1年的长期随访,来记录他们的喝茶习惯并进行统计分析,而初步结果显示:每天喝超过4克的茶与每星期喝茶<1次的人相比,整体癌症风险、肺癌和胃癌风险分别增加26%、62%、29%。简单来说,就是喝茶越多患癌的可能会更大。
要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可能不是茶有问题,而是饮茶者的问题。研究中受试者大多有常年烟酒史,要知道香烟含有的有害致癌物质更多,比如亚硝胺和苯并芘都是具有高致癌性的物质。研究没有排除吸烟饮酒等变量,反而直接以喝茶量抵消吸烟饮酒的致癌风险,这是毫无根据的。
还有网上流传的“60岁后经常喝茶,肝癌患病率是不喝茶的人10倍”这一说法,引用自上海交大关于茶叶消费与肝癌风险关系的研究报道,但也有人认为这个报道可能是对研究结果的错误解读。其实从饮茶到肝癌风险这个过程,并不只是量变引起质变,包括茶叶的种类、质量、泡茶方式及个体的健康状况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变量。目前关于喝茶与肝癌风险的关系,还没有科学定论。
二、绿茶能够抗肿瘤?有科学依据吗?
去年《自然》杂志子刊发表文章称绿茶中可能存在发抑制肿瘤的物质,研究发现,绿茶中一种名为EGCG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减缓肿瘤生长的作用。实际上绿茶抑癌的作用机制和茶多酚类物质本身的强抗氧化活性有关。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揭开真相,因为绿茶的抗氧化成分能减轻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从而提高机体对癌细胞的扩散速度。但不是说喝茶就能治疗癌症,因为饮食与临床治疗不能混为一谈,容易误导大众错过就医时机。
总的来说,想光靠喝茶来防癌多少有点天方夜谭,因为无论是抗癌、防癌还是致癌,都有一个量的积累,要达到这些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很高的,所以不用担心喝茶致癌也更不用指望茶能抗癌。
三、饮茶注意事项,建议尽早知晓
虽然喝茶防癌这个事情还有待探讨,但除此之外,喝茶带来的健康好处还是不能忽视的。喝茶可以减低高血压风险,《英国医学委员会公共健康》就曾发布过一项针对国人饮茶与血压风险的研究,结果发现长期适量饮用还有利于高血压风险降低的效果。
喝茶有利于糖尿病风险降低,2021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就曾发布过关于国人与糖尿病风险关系的研究,研究涵盖了50万成人样本,历经11年随调查后发现,与过去一年从未喝过茶的人比,日常经常喝茶的人出现2型糖尿病风险要低8%。
但要注意的是,茶也不能随便喝,喝茶也有注意事项,2个坏习惯可致癌:
1、爱喝“烫茶”
这里的关键在于泡茶的水温,官方认定温度在65℃以上的热饮属于2A类致癌物。而文章开头的陈大伯就是因为经常开水泡茶,喝烫茶才导致了食管癌变。要知道,人体的食道粘膜能接受的最高温度不超过40~50℃,达到65℃以上的热饮其实是在慢性凌迟你的食道健康,反复受损下就容易诱发食道癌。
2、爱喝“浓茶”
浓茶中的茶碱和茶多酚等物质含量较高,长期大量摄入会增加肠胃刺激,对于本身就有肠胃不适的人群,经常喝浓茶就会容易加重不适症状,甚至长期作用下还可能增加肠胃癌症风险,此外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者也要避开浓茶。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喝茶健康,科学饮茶很重要,同时注意不要误喝变质茶,以防其中含有其他致癌物质,危害身体健康。
文章摘自网络,侵删
推荐阅读:
同类文章排行
- 喝茶不养生,还可能致癌?50万中国人研究:喝茶与多种癌症相关
- 肿瘤研究专家李井泉被双开,涉设备采购问题、收受巨额财物等
- 男子打羽毛球突发心脏骤停 杭州两级医院上演生死接力
- 如何判断一个癌症患者还“行不行”?其实就3点:能吃、能睡、能排!
- 小心,女子做美甲竟感染HPV!医生提醒:这些美容项目尽量避免
- 癌症来临前1年,身体可能会发出4个信号,很多人都不知道
- 在100个抽烟的人群中,最后有多少人患肺癌?英国癌症杂志告诉你
- Fudan CUP-001研究90基因检测指导部位特异性治疗,为原发不明肿瘤患者带来更好更长生存
- 强化免疫防线:NK细胞在癌症术后防治中的关键作用
- 日本发现苍蝇携带禽流感病毒:传染性可保持长达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