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胰腺癌高危人群,包括生活习惯不好的,如吸烟、酗酒、长期高脂饮食;原本无糖病史却突然查出糖尿病的;有相关肿瘤家族史以及病史的,应重视胰腺癌筛查,尤其是出现相关症状时。
近期,网络上一篇名为《21款酱油中有11款检出微量可能致癌物》的文章指出,市面上11款知名品牌酱油中含有4-甲基咪唑,并强调该物质是2B类致癌物,此文章发表出来就引起大众恐慌与热议。
《自然通讯》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期暴露于阳光下的晒伤,会导致人发生皮肤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鳞癌其实就是鳞状细胞癌,是指鳞状上皮上发生的恶性肿瘤,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发鳞癌病例数约有1400万人次,且该数值还在不断上涨中。
据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分析发现,饮食和营养可能在全球癌症负担中占比20%-25%。5%与酒精摄入有关,还有5%与红肉、加工肉等特定饮食因素有关,有10%-15%与高热量饮食、运动少导致的肥胖有关,足以可见“癌从口入”并非毫无根据。
一项发表在《BMJ》上的研究,通过对超20万人每隔四年进行130种食物食用频率的调查,并随访了25年发现,食用大量超加工食品的男性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比一般男性要高出29%,不过这一关联性并不表现在女性身上。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医学部副主任江泽飞教授提醒,年轻乳腺癌患者往往有“四高”情况:即压力高、营养高、热量高、脂肪高。
目前,没有证据可以表明吃素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胰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这些习惯都是危险因素。
近年来,胃癌发病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2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胃癌人数为68万,死亡50万人,死亡人数是世界第一。其中,19岁至35岁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35岁以下年轻人患胃癌的比例占病患总数的6%-11%。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上海交大的研究为观察性研究,不能就此推断出肿瘤和血型的因果关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病区主任田艳涛就曾经表示,关于A型血与胃癌的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免疫机制,研究并未明确。
《英国医学杂志》就在20年发表了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该研究共有12万余名参与者,经过了36年的时间,最终发现,使用长久染发剂,可能增加皮肤癌、乳腺癌、卵巢癌、淋巴瘤的发病风险。
关于蚝油致癌的说法,主要来自谷氨酸钠的致癌威胁。和味精、鸡精一样,耗油含有一定量的谷氨酸钠,谷氨酸钠本身是一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可以增鲜。据说谷氨酸钠加热之后,会产生一种致癌物焦谷氨酸钠,所以蚝油致癌。
并不是感染了HPV就一定会导致口咽癌,大部分人的免疫系统可以在1-2年的时间将其清除。但是长期处于感染的状态中,HPV病毒大肆在口咽深部繁殖、复制,吞噬正常的上皮细胞,形成异常增生,10~30年的时间可以导致癌变。
现代医学发现,伤口的愈合是需要充足的蛋白质去保证其组织形成,收缩的,而鹅肉含有的高蛋白质,可以满足伤口愈合所需。
皮肤瘙痒是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可能为:一是肿瘤组织可产生神经末梢较为敏感的物质,包括组胺、癌胚蛋白等,从而引起瘙痒感;二是肿瘤组织可产生一些反应,导致其他组织细胞溶解,或是炎症反应,表现在皮肤上就是明显瘙痒感。
免疫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后又一重大肿瘤治疗技术,与手术、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的直接杀死、杀伤癌细胞不同,它主要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杀死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