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检查能防癌?专家:健康人不要盲目做
时下,PET/CT几乎和高端体检完全画上了等号,儿女们为了表达孝顺之意,会斥巨资让健康的父母去做这项检查,企业高管们每年的钻石级体检套餐里从来都不会缺少它的身影,更有些三十出头的小富贵为了保持自己追求财富的资本而定期做一次PET/CT。
在中国,PET/CT在体检中有增长趋势,它的适用范围似乎被扩展到了普通人群,它的查癌功效被吹得神乎其神,甚至有人认为每年的体检多此一举,不如每年做一次PET/CT更让人安心。
PET/CT的走红与国内的某些不当宣传不无关系,其早期诊断的效果也成为受到普通人追捧的核心理由。对于健康人使用PET/ CT体检,真正的专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学核医学科主任兼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章英剑从不支持健康人盲目地去做,“把PET/CT纯粹作为体检工具肯定是不正确的,因为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作为肿瘤筛查项目还是要配合其他检查,同时它也只适合特殊人群。”
“21世纪最高端的防癌体检项目”也会漏诊
PET/CT,中文全称叫做“正电子发射-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它结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和X射线断层扫描(CT)两种诊断技术,既能提供疾病的分子生物学信息,又能提供疾病的解剖学信息。以前的PET没结合上CT时, 医生通过PET早期发现异常后,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判断异常的部位和/或与周边正常组织的关系。
PET/CT之所以被描述为“21世纪最高端的防癌体检项目”,据章英剑介绍,那是因为PET能灵敏地探测肿瘤的分子水平改变。通常肿瘤的葡萄糖代谢会增强,将18F-脱氧葡萄糖(FDG)这种放射性药物注入受检人体后,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肿瘤就会把FDG当作普通的葡萄糖分子去利用,但因为FDG的分子结构不同于普通的葡萄糖、不能进一步分解转化为肿瘤需要的能量,因此FDG就在肿瘤内集聚。医生看到哪里有放射性异常集聚,就诊断那里有异常,有可能存在肿瘤。但事实是,有一部分肿瘤的葡萄糖代谢并不旺盛,或者虽然旺盛但分解能力也强,此时PET/CT是无用武之地的,也就是说“PET/CT会漏诊一部分低代谢肿瘤,这类葡萄糖代谢比较低的肿瘤有肾透明细胞癌、黏液性肿瘤、肺泡细胞癌,这些肿瘤的细胞成分常常比较少。还会漏掉一些有着特殊代谢的肿瘤如肝细胞性癌。”
此外,PET/CT的空间分辨率也是有限的,临床上4-5毫米以下的肿瘤,代谢即使高有时也很难探测出来。据章英剑介绍,在欧美国家PET/CT,70%用于肿瘤患者检查,20%~30%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检查,而很少用于体检,而日、韩和中国有较高的比例用于体检,甚至高达30%,“这是一个反常现象。”经常会有一部分经济比较宽裕的年轻女性要求到肿瘤医院做个PET/CT,但章英剑的态度是坚决拒绝的,“乳腺癌筛查首选超声、钼钯检查,即使是钼靶检查,35岁以上的女性一年也只能做一次,而PET/CT的辐射量远远大于钼靶检查。”
现在,国际上已形成共识,PET/CT检查首先适用于已经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的分期、复发后的再分期,诊断转移,鉴别是治疗后改变还是存在复发,肿瘤治疗疗效评价,辅助指定治疗方案(包括制定生物调强放疗方案),肿瘤预后的评估,血肿瘤标志物持续增高者或已发现肿瘤转移要寻找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脑神经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评估等,而对性质不明肿块的定性或诊断有无恶性肿瘤并不是主要的适应证。
因此,PET/CT有着严格的适应证,即使在许多癌症临床指南中,也不是个个都要求做PET/CT的。“这主要是由于PET/CT的肿瘤检出率其实非常低。”章英剑说实际操作中,国内外各医疗机构通过PET/CT筛查出癌症的比例也就1%~2%,而作为体检工具检查总的阳性率1%都不到。这就意味着多达98%的健康人不但花费近万元,还将承受不必要的射线影响。
早在2011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就在一份文件中提出要规范使用PET/CT,保护患者合法权益,要求其检查阳性率不低于70%。这一表态意味着PET/CT必须对症使用。
辐射风险不容忽视 年轻人不要贸然做
来自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官网上名为《重新认识PET/CT检查的辐射安全》的科普文章对PET/CT辐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该文由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程木华执笔,文章提及,PET/CT的辐射剂量来源于放射性核素和CT两部分。放射性核素的辐射为4.6-6.2毫西弗,由于技术进步,最新的设备可使药物需求量下降(从10多毫居里降到5毫居里左右),从而使辐射剂量下降到约3.8毫西弗。
实际上,PET/CT检查对人体的辐射主要来源于CT扫描,后者约占2/3,虽然其中的CT比放射科所用CT剂量要低(约是常规CT的1/2)。
然而必须面对的现状是,国内已有的PET/CT并非都如该文所提及的那样属于更新换代以后的设备,如果将放射性核素和CT两部分辐射量相加,目前做一次全身PET/CT所受的辐射量,至少在10毫西弗以上。按照中国辐射防护规范,一名在医院放射科工作的医务人员,每年放射的接受剂量不能超过20毫西弗,而对于普通公众,一年的接受量不应超过1毫西弗,特殊情况下,单一年份内最大有效剂量为5毫西弗。
章英剑进一步分析道,射线对人体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射线种类和剂量问题,有些射线电离作用比较大,对人体危害也会大些,核医学检查主要使用能发出合适能量伽马射线的核素,其伽马射线特点是穿透力强,可在体外被测出来,但体内电离作用比较小,从这个角度来讲核医学检查是非常安全的。但带上CT后,就要有所控制,CT采用的是X射线,电离作用较大,容易发生致畸致癌。
PET/CT这种仅用于疾病检查的设备一旦被用于健康人常规体检,其风险是不容忽视的。2009年4月《放射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对中国香港和美国进行的放射剂量研究表明,目前全身PET/CT扫描伴随着大量的辐射剂量和致癌风险,且年龄越低,风险越大。因此,研究者建议,应该在有充分的临床理由后再做PET/CT检查,并应采取措施,以减少剂量。
章英剑并不主张年轻人贸然去做PET/CT检查,他强调,毕竟PET/CT检查有一定辐射剂量,与其他医疗检查和治疗一样,如吃药,虽可治疗疾病,但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PET/CT肿瘤的检出率并非百分之百,有时还会加重受检者精神上和经济上不必要的负担。“有时PET/CT检查出的结果,核医学专家也不是完全能够解释的,到底是恶性的,还是生理性的改变,还是其他技术伪影的表现。
其实有时发现一些很小的肿物并没有很大意义(如甲状腺腺瘤)。有时,这样的检查会造成一些 胆小人 的焦虑,引发一轮又一轮不必要的检查甚至是不必要的手术,但最终可能仅仅是良性的腺瘤、结核等一些糖代谢也会增加的假阳性疾病。”章英剑给出的中肯建议是,任何医疗行为要以患者获益为考量,即在代价和获益中找到最佳的平衡。
诊断肿瘤须配合其他检查
以医生的专业眼光看,PET/CT并不能取代CT、MRI、胃肠镜甚至超声等其他检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健康保健中心主任范竹萍指出,PET/CT在发现空腔脏器(胃、肠等)病变方面存在盲区,因此并不能取代胃镜、肠镜等常规检查。每项检查都有其优势。有时候在做PET/CT检查时,医生还会要求病人进一步进行CT、MRI甚至超声检查。
章英剑也表示确诊肿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一个PET/CT便可说明所有问题,往往需要配合其他查。如胃或者食道的情况内镜检查会更直观,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对于软组织更敏感,因此妇科盆腔的病症更推荐做MRI,甲状腺的超声检查可以看到结节的血流、包膜侵犯和微小的钙化等情况,而在超声下胆囊内的情况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所以甲状腺和胆囊疾病通常超声就可以解决。
对高危人群而言益大于弊
当然,PET/CT在临床医疗上确实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章英剑说,大部分肿瘤的葡萄糖代谢是增高的,所以PET/CT一次检查可以排除全身多部位的肿瘤风险,因为不仅是PET,还加上了低剂量CT检查,CT的分辨率比较高,有些代谢虽然不高,但形态、密度有改变的肿瘤也是可以通过CT检查及时发现的。
此外,在章英剑看来,对于肿瘤治疗来说,PET/CT能更好地对临床治疗进行动态监测,从而大大节省治疗费用。过去,对肿瘤放疗、化疗的疗效评估,需要等几个疗程过后才能进行。如果到那时才发现治疗方案是无效的,病人既白花了很多钱,又延误了调整治疗方案的时机。而PET/CT可以在放、化疗开始后很短时间内就对疗效做出判断。因此,综合来看,它使肿瘤病人获得了更好的总收益。除了用于癌症分期和疗效评估,PET/CT也可用于心脏疾病与老年痴呆症等一些神经性疾病的诊断。
因此章英剑更主张将PET/CT用于针对高危人群进行肿瘤筛查,这里的高危人群指包括高龄人群,肿瘤标志物持续动态增高,有明显不适症状、有肿瘤家族史以及有长期吸烟史、不良的生活习惯,在高污染环境生活的人。对于那些高危人群而言说,PET/CT肯定是益大于弊,而且所用放射性核素是一种超短半衰期的同位素,衰变很快,在两个有效半衰期差不多4个小时后,便可大部分消失。
不过,章英剑也特别提醒,PET/CT检查后要多饮水、多排尿,以加快体内放射性排泄,不要近距离接触尤其是污染婴幼儿。因为PET/CT所用放射性药物为正电子核素标记,如不注意个人卫生、进入婴幼儿体内,其正电子湮灭反应和随之产生的伽马射线,或受检者本身透出的伽马射线对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不能说没有一点影响。
同类文章排行
- 30岁戒烟成功,因肺癌死亡的概率不到2%:有5种症状的人,快戒烟
- 国家癌症中心首次公布各省癌症高发地图
- 乳腺癌的治疗模式与发展
- 跨国药企牵手本土医药融合加速,礼来本土化创新之路行深致远
- 肿瘤患者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 肺癌放疗进展盘点
- PE-cfDNA检测EGFR敏感突变适用于临床实践
- 食管癌全程优化管理迎接免疫2.0时代!
- PSMA PET成像让前列腺癌无处遁形
- KEYNOTE-394:让最大限度延长中晚期肝癌的OS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