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100万医生20万 医患共建软组织肿瘤“希望基金”
【新民晚报·新民网】陆维淇教授行医近30年,目前他与张勇教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院(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带领着一支普外科团队,于“腹部软组织肿瘤”领域成绩斐然。
“我可真是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事儿。”当一名患者家属明白了这是一种少见而难治的疾病,还听说它病理分型复杂又往往涉及众多脏器,杨先生果断“出手”100万元人民币,他要帮助陆医生他们攻坚克难,或者哪怕只是帮助一部分患者能够获得治疗的机会。
在同心路院区的病房里,五十来岁的杨先生郊区口音,讲得不多。“老婆只有一个呀”“当时得知满腹腔广泛转移,我都想下决心带她到国外去治疗”“我老婆运气好,碰到了噶好的医生、护士”“我是真心诚意想帮忙做桩好事情”。
杨太太48岁,4年前因卵巢癌行子宫与双侧卵巢切除术。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今年7月一次例行体检,竟发现整个腹膜腔上“星星点点”的转移灶。消耗、梗阻、贫血、营养不良……每月一次的全身化疗,成了“侥幸”等待机会的唯一选择。
作为全国最大腹部软组织肿瘤单病种中心之一,自2009年7月组建多学科团队以来,现在每年手术的软组织肿瘤超过200例。其中最“辉煌”的一次,是联合中山医院普外、心脏、血管、泌尿、骨科、妇产、肝外等十科室,为一名血管平滑肌病病巨大腹膜后肿瘤转移的30岁女性,顺利实施切除手术。“所有人都觉得完全无从下手!”陆维淇教授事后回忆说。
这一回,陆维淇团队决定再搏一记。经详细检查,制定周密手术方案,10月27日,杨太太接受了“全腹膜切除+热灌注化疗”。手术相当顺利,手术医生以“腹膜减瘤”为目标,将患者腹腔后壁异常菲薄的一张“膜”,完全地拿走了。
事实上在入院后不久,为外科团队与众不同的精细温暖服务所感动,家属杨先生即主动表示捐赠100万人民币,用以支持陆维祺教授团队的学术发展。上周患者出院。受病人家属善举的鼓舞,中山医院南院(市公卫中心)普外科20名医护人员响应科主任的建议,每人亦捐赠1万元,共计20万人民币。100万元+20万元,一个由医患共建的“腹部软组织肿瘤及腹膜疾病希望基金”诞生了。
有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每年大约有6000例新发软组织肉瘤患者。 软组织肉瘤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男性稍多于女性。腹腔肉瘤在普外科虽较少见,但其生物学特性导致外科医生难以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国外资料证实:约1/3的病例被误诊,接受了不正确的治疗。究其原因,腹部软组织肿瘤的病理类型复杂,发病隐匿,不易早期发现,一旦确诊常因肿瘤累及腹膜后重要血管、神经或脏器,致使手术切除困难,加上肿瘤对化疗、放疗均不敏感,是名符其实的难治性肿瘤。
同类文章排行
- 30岁戒烟成功,因肺癌死亡的概率不到2%:有5种症状的人,快戒烟
- 国家癌症中心首次公布各省癌症高发地图
- 乳腺癌的治疗模式与发展
- 跨国药企牵手本土医药融合加速,礼来本土化创新之路行深致远
- 肿瘤患者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 肺癌放疗进展盘点
- PE-cfDNA检测EGFR敏感突变适用于临床实践
- 食管癌全程优化管理迎接免疫2.0时代!
- PSMA PET成像让前列腺癌无处遁形
- KEYNOTE-394:让最大限度延长中晚期肝癌的OS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