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肿瘤抑制因子新调控机制,助力癌症靶向治疗
中国科学家日前在肿瘤抑制因子调控机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首次发现一种转录因子的非剪切体对肿瘤抑制因子p53具有重要调控功能,为癌症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已于北京时间10月1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
医学界认为,人体细胞中的肿瘤抑制因子发生突变或缺失时,容易诱发肿瘤细胞恶性增殖,进而导致癌症。在细胞周期调控过程中,肿瘤抑制因子p53起到抑制肿瘤细胞恶性增殖的作用。目前已经发现50%以上的肿瘤中存在p53的突变,这说明p53基因与肿瘤细胞增殖存在重要联系。
2014年以来,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对肿瘤抑制因子p53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在对2000多个转录因子的筛选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X盒子蛋白1(XBP1)的非剪切体XBP1-u对肿瘤抑制因子p53具有重要调控功能。当XBP1-u增多时,p53蛋白质的量相应降低,细胞周期和增殖的进展随之加快。而XBP1-u受到抑制时,可以降低肿瘤细胞的形成能力。
“研究界以往对非剪切体XBP1-u的关注较少,XBP1-u对肿瘤抑制因子p53的调控机制是首次被发现。”论文通讯作者、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江启慧副教授介绍,这一新调控机制的发现,将使XBP1-u成为癌症诊断过程中重要的肿瘤标识物。
江启慧介绍,p53基因已被证明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凋亡明显相关,是进行肿瘤治疗的首选靶标。此次新调控机制的发现也为癌症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明确方向,推动p53靶标治疗药物研究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同类文章排行
- 30岁戒烟成功,因肺癌死亡的概率不到2%:有5种症状的人,快戒烟
- 国家癌症中心首次公布各省癌症高发地图
- 乳腺癌的治疗模式与发展
- 跨国药企牵手本土医药融合加速,礼来本土化创新之路行深致远
- 肿瘤患者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 肺癌放疗进展盘点
- PE-cfDNA检测EGFR敏感突变适用于临床实践
- 食管癌全程优化管理迎接免疫2.0时代!
- PSMA PET成像让前列腺癌无处遁形
- KEYNOTE-394:让最大限度延长中晚期肝癌的OS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