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癌症药物网! 收藏本站 在线留言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癌症药物网

专一的癌症药物网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700-0899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肺癌淋巴转移越多生存期越低,现在总算能精准预测了!

肺癌淋巴转移越多生存期越低,现在总算能精准预测了!

文章出处:癌症药物网 人气:-发表时间:2019-06-16 22:30:00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关注分期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分期决定了癌症的预后。


  也就是说,患者的生存期、生存率等等这些至关重要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肿瘤分期来体现。


  但是,所谓的预后不同,并不是说要预后差的患者放弃治疗。


  而是说,针对不同预后的治疗和监测策略不同:预后越差就要制定更加严密的治疗策略,相应的,对肿瘤复发的监测也更加频繁。


  01.准确的分期,决定了医生能否找到最适合你的治疗方法!


  那么,临床上怎样给患者进行分期呢?


  首先,自1966年以来就已经有肺癌分期的国际标准了,也就是说全世界的医生都可以用一套相同的方法判断肿瘤的严重程度。


  一开始只是使用知名专家的临床经验来制定这套标准,后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逐渐使用多个国家的研究数据,跨越十几年时间,采集了近10万人的数据,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分期标准。


  目前我们使用的已是这套标准的第八版了,可以说是非常有含金量的!


  分期的国际标准实际上是很科学的,它采用原发灶侵袭情况(T)、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N)、远处器官转移情况(M)三个参数来判定分期。研究表明,这一分期标准能够很好的将不同预后的患者区分开来,使患者的治疗策略更有针对性。


  即便是靶向治疗这样的“精准治疗”方法,也要在明确分期的基础上进行。


  可以说,准确的分期,决定了医生能否找到最适合你的治疗方法。


  02.T分期:肿瘤最大直径超过5cm,更容易出现淋巴转移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第八版分期指南特别关注肿瘤原发灶大小的情况


  IASLC新版分期认为,肿瘤最大径每增加1cm,预后就会不同[3]。


  当肿瘤≤1cm(T1a)时,携带这样微小结节的患者,五年生存率高达92%,术后可以不用任何辅助治疗方式,只要定期监测就可以了。可是,随着肿瘤发展到2cm(T1b)、3cm(T1c)、4cm(T2a)、5cm(T2b)时,生存率就会直线下降至60%。它像一团笼罩在患者头顶的乌云,体积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而这种大小变化还跟淋巴结转移情况存在相关性,当肿瘤的最大径>5cm时,更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


  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一旦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实际分期就会进入Ⅱ期,预后就会相对更差一些,很多在初期不必要的治疗方法都要考虑使用了,这样一来患者的治疗副作用可能会增加,而生活质量也可能受到极大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胸部CT筛查的普及,肺癌越来越容易在早期发现,但近年的数据表明,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却未见明显改善,很大一方面原因是术前没有对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正确评估,导致很多早期患者贻误了病情。


  03.N分期:淋巴转移状况不同,生存率大不相同!


  既然如此,觅友们一定会寄希望于医生早点发现淋巴结转移。然而这并不简单!


  淋巴结就像免疫系统的前哨,分布在全身各处,与肺癌相关的胸内淋巴结一共有14组,其中当第10-12组淋巴结发生肿瘤转移时提示预后不良。


  分期指南对淋巴结转移的分期是依据受累淋巴结的个数及部位来判断的。


  当淋巴结转移主要在胸内时一般判定为N1-2期,若转移淋巴结发展到对侧或胸外时则判定为N3期


  对于早期肺癌,实时正确的评估淋巴结转移状况,是医生最为关心的问题。


  首先,从预后的角度讲,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二科对185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做的研究发现,正如第八版分期所提示的那样,不同N分期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大不相同[1]。


  图中N0是指没有发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由于预后大不一样,针对不同N分期,NCCN指南给出的治疗策略也是大相径庭。


  对于那些原发灶并不很大的患者而言,如果没发现淋巴结转移,一般的治疗策略就是手术,术后只要切缘干净(病理没有发现癌灶),后续主要以观察为主,放化疗并不是必要的。


  可是如果存在淋巴结转移,即使原发灶并不大,术后辅助放化疗则是必须的,如果切缘不干净还有二次手术的风险呢。


  搞定淋巴结,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可是,这并不容易。


  因为胸内淋巴结在胸腔里面,看不见摸不着,转没转移我们根本不知道啊!


  而且,CT检查结果虽然可以协助医生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但转移的淋巴结这并不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猫小狗那样一眼就能辨认出来啊。


  由于影像医生在判断时具有主观性,往往会“指鹿为马”,贻误病情。想通过人工阅片就发现转移的淋巴结并不牢靠,低年资影像医生由于认识不足,常常会出现误诊及漏诊,这给后续治疗蒙上了一层阴影。


  04.除了相信医生,大数据能协助精准判断淋巴转移情况!


  所幸,科研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了一种大数据分析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方法!


  这项研究是由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的工程师联合上海长征医院的医护团队共同完成的[2]。


  他们使用的一种叫做“影像组学”的技术。


  所谓“影像组学”,就是从CT片这样的影像资料中提取大量人眼发现不了的信息,把它们交给经过精心设计的计算机程序,进行深层挖掘分析,最终实现肿瘤的无创诊断和预后评价。


  在患者的CT片上,肿瘤原发灶周围的边界一般不是很清楚,并且呈现低信号,凭借肉眼观察不到任何与正常肺组织的差别,计算机则可以打破人眼的限制,发现更多的影像学特征,这些特征恰恰是证实淋巴结转移所必需的(图片引自参考资料2)


  这个方法对300多例非小细胞癌症患者进行了测试。


  结果发现,预测精度甚至高于临床医生!也就是说,我们不完全依赖医生的临床经验,更加客观评判淋巴结情况。


  如果我们把机器计算和人工阅片结合起来的话,其有效率又有大幅提升!


  淋巴结预判能力大比拼(使用ROC统计得出的AUC值,越高代表诊断能力越强)


  除了用来预估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这项技术还有望应用到多种其他类型癌症上。


  而且,大数据与医生诊断结合的“人机结合”模式,预测准确率更高。


  未来,“人机结合”方法很可能是个体化医疗的新趋势。


  这里小觅蜂要提醒觅友们,下次复查的时候一定记得保存好自己的CT、MRI等等影像资料哦,有一天也许用得着呢!


  文章源自肺癌康复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文关键字:癌症药物网,肿瘤新特药,癌症新特药,癌症药品,肿瘤药品,癌症药物,肿瘤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