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不是绝症,把癌症变成慢性病,掌握好关键的“三分之一”
许多觅友认为自己确诊癌症后就进入了死亡的倒计时,也有觅友认为确诊癌症就意味着社会关系的破裂,自己的事业从此被搁浅;还有觅友说确诊癌症会让自己被亲友远离,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随着环境污染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患了癌症,而上述的“误解”也或多或少让大家对癌症产生各种恐惧,甚至达到“谈癌色变”的程度。
癌症是一种慢性病
自2006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癌症是一种慢性病”的宣传渐渐地被人当做心理安慰。但科学的看,癌症的确是一种慢性病,很多数据都能够支持这一观点。
首先,癌症具有慢性病的普遍特点,如病因复杂、多种危险因素、病程较长、引起功能障碍等。
其次,癌症的发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把癌症的产生比作一场戏剧,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最后一幕,而它是如何发现,如何演变,如何产生,甚至于如何慢慢长大的都不得而知。就如我们不知道糖尿病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会出现血糖一直增高到出现症状了才被确诊。
最后,从治疗方面来谈癌症。随着医学上治疗的几次大进步,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越来越多的抗癌手段的出现,让癌症从原来的“不治之症”被重新定义为“可以调控、治疗、甚至治愈的慢性病”。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我国肿瘤内科的孙燕院士认为:“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未来癌症也许会像糖尿病一样,仅仅是一类再普通不过的慢性病而已。只要加强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加上越瞄越准的新药,癌症没有那么可怕。”
癌症的死亡率
其实就当前的数据来看,癌症也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可怕。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前十位死亡原因中,气管癌、支气管和肺癌作为发病人数最多的癌症位于全球死亡人数的第六位。
图片来源:WHO
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2018年最新全球癌症统计数据《全球癌症报告》,提供了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36种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等相关数据。
2018年全球新增1810万例癌症病例(男性950万,女性860万),死亡人数达960万(男性540万,女性420万)。全球范围内1/5的男性和1/6的女性均会患癌,1/8的男性和1/11的女性会因此死亡。
这个数据较大,但与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相比,只能说相当或者更小。然而大多数人对心脑血管疾病处之泰然,却对癌症诚惶诚恐。这一切都源于对于癌症的错误认知。
WHO提出癌症可分为三个1/3
早在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提出癌症作为一种慢性病,其中1/3可以预防,1/3可以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达到治愈,1/3虽然不能治愈,但通过适当治疗可以控制并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进而延长生存期。我们来看看这三个1/3。
1/3可以预防:
30%以上的癌症通过不吸食烟草、健康饮食、保持身体活动和严格限制饮酒等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是可以预防的。同时也体现出了癌症的一级预防的重要性。
《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指出:“尽管医学界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明确认定很多导致癌症的风险因素,例如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但这些问题在中低收入国家依然存在。与之相反,发达国家由于近年来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癌症的发病和死亡率均出现大幅度下降。”
图片来源:摄图网
而一项2016年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显示,每100人中,只有11个人具备应有的健康常识。11%的数字让无数天价保健品、补品猖獗,大量的“急病乱投医”横空出没,不仅浪费金钱,还容易耽误治疗。
1/3可治愈:
1/3可以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达到治愈。从癌细胞出现到长成直径1cm的癌块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缓慢的生长过程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做到“三早”,也是癌症的二级预防方式。
根据2014年癌症美国癌症协会(ACS)统计数据,癌症死亡率已经稳步下降,整体死亡率下降了20%。这正得益于积极预防,早发现和规范治疗。
图片来源:摄图网
新英格兰杂志刊登的《癌症研究200年》一文指出,两个世纪以来,人们在“癌症治疗、化学预防、病毒和癌症疫苗以及烟草控制”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癌症研究摆脱过去“黑盒子”状态,展示出今天较为清晰的蓝图。
1/3可延长生存期:
剩余的1/3晚期癌症患者,虽然不可治愈,但可以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显著获益。就拿卵巢癌来说,包括手术、化疗、维持治疗的卵巢癌全程管理模式,早期的卵巢癌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治愈,而晚期或复发后的患者也可以通过精准个体化的治疗来让患者生存期得到最大延长状态。这就体现癌症的第三级预防。
小贴士:
癌症三级预防是指:
一级预防是消除危险因素和病因,提高防癌能力,防范于未然。
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三级预防是对癌症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防止残疾或减轻致残程度,降低残疾率,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进行康复指导,预防癌症的复发和转移。
各大癌症治疗的权威机构均强调,在疾病的全过程强化对癌症患者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管理。在延长患者生命的长度的同时注意患者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的管理。
癌症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不仅要考虑肿瘤组织的缩小或消失,还要考虑患者的生存期延长和生存质量的提升。告别过度治疗,开始接纳“带瘤”生存。
正如吴孟超院士所讲的“切除肿瘤并非完全康复的标准,身体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康复。”
最后,引用《重生手记》的作者凌志军先生的话“癌症不是绝症,只要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癌症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机会。”
把癌症管理成慢性病离我们并不远。
文章源自肺癌康复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类文章排行
- 30岁戒烟成功,因肺癌死亡的概率不到2%:有5种症状的人,快戒烟
- 国家癌症中心首次公布各省癌症高发地图
- 乳腺癌的治疗模式与发展
- 跨国药企牵手本土医药融合加速,礼来本土化创新之路行深致远
- 肿瘤患者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 肺癌放疗进展盘点
- PE-cfDNA检测EGFR敏感突变适用于临床实践
- 食管癌全程优化管理迎接免疫2.0时代!
- PSMA PET成像让前列腺癌无处遁形
- KEYNOTE-394:让最大限度延长中晚期肝癌的OS成为可能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