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用于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关键小分子药物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在胶质瘤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筛选并发现用于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关键小分子药物。相关成果以Activation of JNK and p38 MAPK Mediated by ZDHHC17 Drives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Development and Malignant Progression 为题,发表在Theranostics上,并被选为当期杂志的封面文章。
目前,针对胶质瘤恶性生物表型探索其潜在的发病机理,寻找胶质瘤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潜在靶点,是神经肿瘤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及研究热点。在维护神经系统“稳态”中,ZDHHC17与MAP2K4 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两者相遇时,将会获得“致癌”的活性。ZDHHC17与MAP2K4蛋白复合物,将持续性激活JNKs和p38信号传导和基因转录活性。
最终,导致胶质瘤的发生及恶性发展。针对这一现象,合肥肿瘤医院研究人员分析了ZDHHC17与MA2K4蛋白复合物的结构特征,并利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抑制剂化合物库,筛选得到Genistein药物。该药物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ZDHHC17与MAP2K4的结合和JNKs、p38信号传递,还可以显着地阻断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等恶性行为的发展。该项工作,不仅揭示了胶质瘤发生的根源,还为治疗胶质瘤、预防肿瘤复发提供了新思路。该项工作由合肥肿瘤医院医学病理部研究员方志友和副研究员陈学冉团队完成。该项目得到山东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单位的帮助,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培育基金、中科院“青促会”等的支持。(生物谷Bioon.com)
文章摘自网络,侵删
同类文章排行
- 30岁戒烟成功,因肺癌死亡的概率不到2%:有5种症状的人,快戒烟
- 国家癌症中心首次公布各省癌症高发地图
- 乳腺癌的治疗模式与发展
- 跨国药企牵手本土医药融合加速,礼来本土化创新之路行深致远
- 肿瘤患者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 肺癌放疗进展盘点
- PE-cfDNA检测EGFR敏感突变适用于临床实践
- 食管癌全程优化管理迎接免疫2.0时代!
- PSMA PET成像让前列腺癌无处遁形
- KEYNOTE-394:让最大限度延长中晚期肝癌的OS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