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癌前病变?预警信号有哪些?
大家好,我是癌前病变,你们很少在诊断书中看到我,不过在医生的口中,我常常被提起。
什么是癌前病变?
诊断书上不写我,那是因为我是一个大家族,按目前最火热的「分类」准则来讲,我可能会分成以下标签症状:
黏膜白斑
好发于口腔和外阴,病变部位的颜色为白色或灰白色,触感粗糙。其发生原因主要与糖尿病、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等有关。
发生在口腔的黏膜白斑,还可能与吸烟、牙齿位置不正有关,发生在外阴的黏膜白斑则可能与阴道分泌物长期刺激有关。
多发性腺瘤样息肉
主要发生于胃肠道黏膜,在结肠内更多见。病变为大小不等的有蒂或无蒂的息肉状,可多达数百、数千个。发病原因多与家族遗传有关。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患者会感到上腹部胀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等表现。
发病原因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饮酒、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
宫颈重度糜烂、不典型增生
主要表现为子宫颈的鳞状上皮不正常的增生,还够不上癌的级别,但要引起重视。
患者可能会有白带增多、腰骶部疼痛或会阴部坠胀的感觉。发生原因多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有关。
肝硬化
主要是由肝炎、酒精、血吸虫病、工业毒物、胆汁淤积、循环障碍等引起的肝结构破坏或假小叶形成。
在早期时,患者无明显症状,到后期会出现肝功能损害或门脉高压、多系统受累表现。
因此,千万可不要单纯的把我当成是感冒、气管炎等某一种单一的疾病。
癌前病变是癌症吗?
如果说癌症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大坏蛋」,那么,我充其量只能算是个「熊孩子」。在我的大家族中,大家可以看到,大多是慢性炎症性疾病。
在常人眼里,炎症既不侵袭也不转移,吃点消炎药万事大吉,可医生们对我却了解的透透的。
根据现有的证据表明,慢性炎症和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因为病原体或刺激导致炎症持续存在时,炎症微环境中的氧化应激及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出现,可导致炎症处的细胞DNA损伤并抑制其修复,最终转变为癌症。
当我变成癌症后,我不仅更凶狠,而且更刁钻,在我周围会产生抑制炎症的细胞,比如调节性T淋巴细胞、髓源性抑制细胞等,他们可以帮助我筛选出更适应这种肿瘤微环境的细胞,让你们难以干掉我。
癌前病变一定会变为癌症吗?
尽管我的名字里有癌字,医生也告诉你,将来你得癌症的风险也比别人高,但你千万别茶不思饭不想的被吓到。
根据目前肿瘤界最权威的NCCN指南,患有家族腺瘤性息肉这种癌前病变的患者,其一生患胃癌的风险为1%~2%,也就是100个人里,可能有1到2个人患上胃癌。
即使是确诊为癌前病变,也并非都需要马上处理。
以宫颈癌前病变为例,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今年发布的指导意见表示,有部分病变会自行退缩;
还有部分宫颈癌前病变,即使长成,其生长也极为缓慢,甚至在患者的一生中,都发展不到需要医疗干预的地步,只有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才需采取积极的治疗。
所以,即使和我正面遭遇,也不必过于焦虑。也许,你就是那个不那么幸运的幸运儿,相信医生的处理。
怎么样发现癌前病变?
毫无疑问,就是做好体检。目前,不论哪一类癌前病变,最常见的筛查方法是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
美国癌症协会的建议,不同的性别、年龄、家族史(直系近亲得过什么癌症或癌前病变类疾病)、既往史、生活习惯(是否吸烟、酗酒等)、工作环境(是否从事化工、辐射性强的工作),让我们有着不同的检查侧重点以及频率。
最后的最后,说一招秘而不传的杀招。与其等着发现我,不如压根不让我出现。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射相应的防癌疫苗是杜绝致癌因素的源头。目前宫颈癌疫苗已经进入我国市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选择相应的疫苗种类。
文章源自肿瘤时间,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类文章排行
- 30岁戒烟成功,因肺癌死亡的概率不到2%:有5种症状的人,快戒烟
- 国家癌症中心首次公布各省癌症高发地图
- 乳腺癌的治疗模式与发展
- 跨国药企牵手本土医药融合加速,礼来本土化创新之路行深致远
- 肿瘤患者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 肺癌放疗进展盘点
- PE-cfDNA检测EGFR敏感突变适用于临床实践
- 食管癌全程优化管理迎接免疫2.0时代!
- PSMA PET成像让前列腺癌无处遁形
- KEYNOTE-394:让最大限度延长中晚期肝癌的OS成为可能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