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替曲塞+PD-L1治疗晚期食管癌患者,3疗程后达PR!
随着免疫治疗的兴起,尤其是多个PD-1/PD-L1抑制剂在国内上市,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开始认识并使用免疫治疗药物。中国特色的癌症类型-食管癌也迎来了免疫治疗时代,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疗法,让晚期患者活得更久。
下面分享一则晚期食管癌患者应用免疫治疗的病例。
1、患者就诊情况
基本情况:卢某某,男性,77岁,已婚,2018-10-09入院
主诉:进食梗咽1年
既往史:患者于2007-03-17在武进医院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术后病理:(胃底贲部)恶性肿瘤,倾向低分化癌,浸润全层,残端未见癌浸润,小弯缘淋巴结(0/4)未见癌转移。免疫标记:癌细胞CK18(+)、34BE12(+)、P63(+)、Ki-6780%(+)、P53(+++)。2007-04-05.04-09行腹腔化疗,具体用药分别为:DP60mg+5FU0.75g、DDP60mg+5FU1g,有Ⅱ度骨髓抑制。
现病史:患者1年前出现进食梗咽,有近期明显消瘦,有纳差,无恶心、呕吐,无呛咳,无胸背痛,无呕血、黑便,查胃镜示:距门齿825px新生物;病理:(食管)浅表粘膜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诊治经过:GICTPET-CT
胃镜:距门齿825px新生物;病理:(食管)浅表粘膜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GI(2018-10-12):1、结合病史,考虑为食管中下段MT。2、胃术后改变
2018-10-09食管中下段管壁增厚
2018-10-09左上腹系膜区结节灶
PET/CT(2018-10-22):食管中下段管壁增厚FDG代谢增高,吻合口下方肠壁FDG代谢增高灶;左上腹系膜区多发FDG代谢增高灶,考虑多发转移;后腹膜区及右侧髂血管旁多发小淋巴结FDG代谢轻度增高,倾向转移淋巴结。
诊断:食管MT(累及空肠)(T3N0M1)IV期
建议:再次胃镜取得病理;化疗为基础的全身治疗;同步放化疗;单纯放疗。
拒绝胃镜,拒绝治疗,未治出院。
2、患者治疗过程
(1)2019-01-08进食梗咽症状加重入院,2019-01-14--02-22开始食管及吻合口放疗,以定位CT所示食管肿瘤为GTV,GTV及其上方75px食管外放12.5px为PTV,95%PTV=5600cGy/28f,吻合口向下50px小肠外放12.5px为PTV1,95%PTV1=5000cGy/25f
2019-04-02(左上腹痛入院)
(2)2019-04-08--05-15开始腹腔肿大淋巴结放疗,以定位CT所示腹腔淋巴结为GTV,GTV外放12.5px为PTV,95%PTV=5040cGy/28f
(3)放疗结束后于06-06开始化疗3程方案:力扑素180mgd1+奈达铂120mgd2,末次化疗时间为09-04,化疗后出现Ⅲ度骨髓抑制,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
(4)2019-07-24复查CT:腹腔肿大淋巴结较放疗前缩小
(5)2019-09-26复查CT:腹腔肿大淋巴结较放疗后增大,出现左上腹痛
(6)2019-10-11予安罗替尼治疗,口服1周疼痛无缓解
(7)11-01开始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方案:“雷替曲塞4mgd1+durvalumab500mgd2”,3周方案。
(8)治疗后出现I度骨髓抑制,乏力、纳差,第2、3程雷替曲塞3mgd1,仍有乏力纳差,但1周后缓解。
(9)12-19复查CT:腹腔淋巴结较09-26日缩小,3疗程“雷替曲塞+durvalumab“治疗评估达PR。
治疗过程梳理:
2018-10-09入住后未治出院
2019-01-08食管病灶放疗
2019-04-08腹腔肿大淋巴结放疗
2019-09-26腹腔淋巴结放疗后PD,2019-10-11后予安罗替尼治疗
11-01开始雷替曲塞+durvalumab治疗,治疗3疗程达PR
3、案例总结
本案例为老年食管癌患者,单纯放疗疗效可靠,后用雷替曲塞+durvalumab治疗,治疗3程达PR,不仅治疗有效,而且毒副反应可控。为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希望能惠及更多患者。
文章源自咚咚癌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类文章排行
- EGFR 阳性 III 期不可切除肺癌治疗进展
- 阿替利珠单抗在中国获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三周年
- 中国肺癌靶向治疗新药重要研究进展
- dostarlimab-gxly获批用于治疗dMMR复发或晚期子宫内膜癌
- retifanlimab获批用于转移性或复发性局部晚期默克尔细胞癌
- 晚期前列腺癌PSMA诊疗一体化治疗新格局
- 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获批!BRAF V600E突变型低级别神经胶质瘤患儿迎来首个全身治疗方案
- 莫博赛替尼为EGFR ex20ins突变NSCLC患者带来生存突破
- 从T-DM1纳入医保,看HER2+乳腺癌规范化诊疗
- 腹膜转移癌拥有光明的未来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