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琳教授:立足研究、展望未来 期待索凡替尼联合免疫治疗为我国实体瘤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随着肿瘤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深入进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联合已然成为了肿瘤治疗的热点问题,在肝癌、肺癌还有胃癌等很多瘤种当中,无论从机制还是从临床疗效上都已经显示出这种联合策略的发展前景。
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携手开展的一项“索凡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I期临床研究”在2020年第111届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线上虚拟年会期间公布。结果显示,对于难治性晚期实体瘤患者,尤其是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索凡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作用,且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非预期的安全性信号。
为此,本报特别整理研究详细内容,并邀请主要研究者沈琳教授予以点评,以期让广大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结果、明确索凡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所展现出的良好疗效及安全性,以及今后可能为肿瘤临床实践带来的改变。
索凡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I期临床研究
背景
索凡替尼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从作用机制上有其独特之处,不仅可通过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2/3)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同时也可抑制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通过调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促进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限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这种多重作用机制使其较单一作用机制的治疗药物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潜力,不仅在非胰腺来源NET这类棘手肿瘤的治疗中取得很好效果,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的相关研究也已在各种实体瘤领域展开探索。
设计和方法
这是一项开放性、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的临床研究,纳入经标准治疗失败或无有效治疗方案的实体瘤患者。在剂量递增阶段,评估3个剂量水平的索凡替尼(200 mg、300 mg和 250 mg,每日一次)与固定剂量的特瑞普利单抗(240 mg,每3周一次)联合使用,直至达到最大耐受剂量(MTD)或推荐的Ⅱ期研究剂量(RP2D),以先达到者为准。其他患者纳入剂量扩展阶段,以进一步评估疗效、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PK)情况。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类文章排行
- 30岁戒烟成功,因肺癌死亡的概率不到2%:有5种症状的人,快戒烟
- 国家癌症中心首次公布各省癌症高发地图
- 乳腺癌的治疗模式与发展
- 跨国药企牵手本土医药融合加速,礼来本土化创新之路行深致远
- 肿瘤患者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 肺癌放疗进展盘点
- PE-cfDNA检测EGFR敏感突变适用于临床实践
- 食管癌全程优化管理迎接免疫2.0时代!
- PSMA PET成像让前列腺癌无处遁形
- KEYNOTE-394:让最大限度延长中晚期肝癌的OS成为可能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