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治疗的8年ASCO征程 谁是下一个王者?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临床肿瘤学会议之一,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堪称引领全球肿瘤学术与临床研究的“风向标”,记录了人类抗癌史上那些经典药物在研发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事件,也默默预言着一个又一个肿瘤创新药物的临床价值与商业成就。
2013-2020年间举行的8届ASCO大会,对于ASCO而言仅是其发展历程的1/7,但对于免疫治疗而言却是从首次登台到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肿瘤研究领域的蜕变征程。在ASCO的大舞台上,免疫治疗的多项研究突破向全球公布,一些关键性成果更是改写了肿瘤治疗的格局。基础研究的进展、临床研究的突破与药物商业价值的成功紧密关联,而ASCO上的“刀光剑影”折射出来的正是各大药企在“肿瘤”这个药物研发制高点和商业市场黄金赛道中的江湖地位。
目前,以PD-1/PD-L1药物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皇冠上的“明珠”,盛名之下暗潮涌动,2019年,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常称K药)凭借着110亿美元的销售额毫不意外地跻身全球十大药物,登顶肿瘤药榜首,把免疫疗法的商业价值提升到了新高度。但随着新玩家的入局,老玩家们如何守住阵营和开辟新战场,未来的市场竞争又将出现怎样的新格局?
借此次ASCO之机,我们管中窥豹,回顾ASCO舞台上的学术纠缠和其对应的商业战场中的明争暗斗,看K药是如何一步步借助重磅研究逐步开始深远影响着肿瘤治疗的临床治疗实践,逐步改写人类对于攻克癌症的认知,并借此坐稳目前肿瘤药物老大的位置。而在接下来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之下,我们也会关注K药能否守住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王者”的宝座,甚至取代修美乐成为新一代“药王”,同时关注其他免疫治疗药物能否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书写各自的传奇。
2013-2014
免疫治疗破茧成蝶,“KO”双分天下
2013年可以说是免疫治疗正式在学术界登场的时间。事实上,科学家早在1992年就发现了PD-1,因其可以令T细胞失活,获得了“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命名。2000年以后,PD-1/PD-L1通路的功能被揭示出来,直到2010年,PD-1药物的临床优势才正式显现出来,前景看好。2013年,免疫治疗被《Science》评为十大科学突破之首,直接炸翻了整个医药行业。免疫治疗广受青睐跟PD-1抑制剂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对霍奇金淋巴瘤和恶性黑色素瘤等看似“小众”但是恶性程度非常高的癌种展现出惊人疗效密不可分。2014年的ASCO大会上,免疫治疗占据了恶黑专场的半壁江山,相关论坛场场爆满。
当时最风光的药物非百时美施贵宝的纳武利尤单抗(以下简称“O药”)莫属,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免疫治疗药物,O药单药治疗恶黑的3年生存率高达41%,联合标准治疗CTLA-4抑制剂的2年生存率88%。这也为O药在之后深度捆绑CTLA-4单抗走“CP”路线埋下了伏笔。
而它的“宿敌”K药在当时还是“小弟”, KEYNOTE-001试验是K药的KEYNOTE系列的首个研究,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PD-1抗体Ib期研究。2013年,K药带着恶黑数据首次亮相ASCO,2014年数据刷新,恶黑患者使用K药后中位总生存期(OS)仍未达到,但是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分别达69%和62%。
到2014年底,免疫治疗刚刚破茧成蝶,整体的“盘子”还没有做大,“KO”二分天下,都获批了恶黑适应症,但总体还是O药略胜一筹。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类文章排行
- 30岁戒烟成功,因肺癌死亡的概率不到2%:有5种症状的人,快戒烟
- 国家癌症中心首次公布各省癌症高发地图
- 乳腺癌的治疗模式与发展
- 跨国药企牵手本土医药融合加速,礼来本土化创新之路行深致远
- 肿瘤患者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 肺癌放疗进展盘点
- PE-cfDNA检测EGFR敏感突变适用于临床实践
- 食管癌全程优化管理迎接免疫2.0时代!
- PSMA PET成像让前列腺癌无处遁形
- KEYNOTE-394:让最大限度延长中晚期肝癌的OS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