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研究进展助力卵巢癌的防治
我们都知道幽门螺杆菌是诱发很多胃癌病例的罪魁祸首,近些年来,科学家们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该菌诱发胃癌的多种致病机理,本文中,小编就整理了相关研究成果,与大家一起学习!
【1】PLoS Biol:发现幽门螺杆菌在胃腺深处的避风港
doi:10.1371/journal.pbio.3000231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了解像幽门螺杆菌这样的致病菌是如何在胃的恶劣环境中存活的。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溃疡和胃癌的危险因素,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开放获取期刊PLoS Bi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提出,幽门螺旋杆菌利用了胃腺中一个特殊的生态位,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港湾,以维持终生的定居。研究者表示,幽门螺旋杆菌菌落附着在胃腺深处的上皮细胞上。研究人员推测,这个位置可能保护这些菌落不受胃表面细菌不断更替的影响,使它们成为稳定的细菌库。为了确定幽门螺旋杆菌是如何在胃腺内建立、传播和持续存在的,研究人员使用高分辨率成像和绘图技术,在含有不同荧光标记的幽门螺旋杆菌混合菌落的动物中,可观察这些与腺体相关的种群。
研究人员采用一种被称为被动透明的技术处理了被感染的胃,这种技术能使组织透明。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对完整的器官进行整体成像。作者发现,一小部分细菌作为“始作俑者”,在单个胃腺内建立、复制并形成菌落。随后,细菌向邻近腺体扩散,形成了大量无性系种群,形成了与最初腺体群落颜色相同的“岛屿”。这些种群岛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存在,并阻止腺体中建立任何外来细菌落。
【2】Oncogene:时隔40年! 科学家们阐明幽门螺杆菌引发胃癌的新型分子机制
doi:10.1038/s41388-019-0702-0
1982年,研究人员发现了慢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的关联,随后科学家们相继开展了对幽门螺杆菌的大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引发胃炎外,幽门螺杆菌也是诱发胃溃疡和胃癌的关键因素,目前研究人员清楚阐明了这种细菌和多种胃部疾病的关联,但幽门螺杆菌到底是如何诱发胃部肿瘤的,科学界还存在很多争议。在时隔四十年后的近日,来自日本金泽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幽门螺杆菌引发的炎症促进胃部上皮干细胞增殖,进而引发胃部肿瘤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刊登在国际杂志Oncogene上。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他们如何在此前研究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新发现。
研究者Kanae Echizen博士说道,此前我们发现,促进机体炎症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或会通过激活NOXO1蛋白的功能来促进胃部肿瘤产生,但我们并不清楚NOXO1如何诱发胃部肿瘤的产生。NOXO1是NOX1复合物的组分,后者能够产生组织损伤性分子—活性氧(ROS),ROS所引发的氧化性应激反应会引发胃部细胞中DNA的突变,从而引发肿瘤形成,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发的炎症也会产生ROS,从而就会增加胃部的氧化性应激反应。
文章摘自网络,侵删
同类文章排行
- 30岁戒烟成功,因肺癌死亡的概率不到2%:有5种症状的人,快戒烟
- 国家癌症中心首次公布各省癌症高发地图
- 乳腺癌的治疗模式与发展
- 跨国药企牵手本土医药融合加速,礼来本土化创新之路行深致远
- 肿瘤患者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 肺癌放疗进展盘点
- PE-cfDNA检测EGFR敏感突变适用于临床实践
- 食管癌全程优化管理迎接免疫2.0时代!
- PSMA PET成像让前列腺癌无处遁形
- KEYNOTE-394:让最大限度延长中晚期肝癌的OS成为可能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