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新药主流——靶向药物发展现状及未来市场预测
据《2018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显示,恶性肿瘤(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几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态势,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防控形势严峻。
一、
靶向药开启肿瘤治疗新时代
靶向药物特异性高、毒副作用较小,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疗效,近十年来已成为抗肿瘤新药的主流。
1997年FDA批准了第一个靶向肿瘤药物:利妥昔单抗,开启了肿瘤治疗的新时代;1997年至2005年间有少数靶向小分子和大分子单抗上市,靶向药物正在快速发展中;2005至2017年间FDA批准的抗肿瘤药物中,靶向药物所占比例逐年升高,2015年批准的14个抗肿瘤药物中,靶向药物达到12个,2016、2017年批准的全部都是靶向药物。
靶向药是指被赋予靶向(Targeting)能力的药物或其制剂
靶向药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药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快速进步,推动人类基因组计划,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组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靶标的确证及结构生物学发展,并促进了基于靶标三维结构的精准药物设计。
1997年11月,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克隆抗体)是获准治疗肿瘤的第一个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2001年10月,甲磺酸伊马替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成为获准治疗肿瘤的第一个小分子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可作用于特定病变部位,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主要用于癌症治疗。不同于传统的化疗、放疗地毯式轰炸,目标不明确,肿瘤细胞与人体正常细胞都被击溃,靶向治疗就像精准制导的巡航导弹,有的放矢,能准确击中癌变部位。这种药物被赋予了靶向能力,能瞄准特定的病变部位,在目标部位蓄积或释放有效成分,在目标局部形成相对较高的浓度,在提高药效的同时抑制毒副作用,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根据不同靶向机理可将靶向药物分为被动靶向、主动靶向、物理靶向三类,根据不同标靶层次可将靶向药分为组织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及亚细胞水平三类。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类文章排行
- 30岁戒烟成功,因肺癌死亡的概率不到2%:有5种症状的人,快戒烟
- 国家癌症中心首次公布各省癌症高发地图
- 乳腺癌的治疗模式与发展
- 跨国药企牵手本土医药融合加速,礼来本土化创新之路行深致远
- 肿瘤患者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 肺癌放疗进展盘点
- PE-cfDNA检测EGFR敏感突变适用于临床实践
- 食管癌全程优化管理迎接免疫2.0时代!
- PSMA PET成像让前列腺癌无处遁形
- KEYNOTE-394:让最大限度延长中晚期肝癌的OS成为可能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