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檗胺与索拉非尼联用:对抗肝癌效果好
肝癌全球发病率位居癌症发病率第七位,死亡率位居第二位,5年生存率仅为18%,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肝细胞癌占肝癌发病率的90%,且表现为高耐药性。多靶点激酶抑制剂(TKI)索拉非尼是FDA批准的首个肝细胞癌靶向药物,该药物虽然可以使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2-3个月,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真正获益的肝癌患者仅为少部分。由于耐药性的出现,多数患者会在6个月内出现索拉非尼难治。因此,耐药机制的揭示和新疗法的需求迫在眉睫。
图一小檗胺与索拉非尼联用
目前,对抗索拉非尼耐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其他药物做为二线治疗,例如瑞格非尼(regorafenib)就是在索拉非尼使用出现耐药后用于肝细胞癌的二线治疗药物;二是通过其他药物与索拉非尼联用来增强索拉非尼的疗效,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天然药物小檗胺与索拉非尼联用,可增强索拉非尼对肿瘤生长抑制和促凋亡的作用。
图二细胞抑制实验
如图二所示,小檗胺与索拉非尼联用可显著增强索拉非尼对肝癌细胞(PRF-PLC-5,HCC-Lm3)的抑制作用,其中,对PRF-PLC-5,索拉非尼(SORA)单用IC50为14.52μM,而索拉非尼与小檗胺联用(SORA+BBM)IC50为7.537μM;对于肝癌细胞HCC-Lm3,索拉非尼(SORA)单用IC50为21.29μM,而索拉非尼与小檗胺联用(SORA+BBM)IC50为8.442μM。但对正常肝细胞(HL-7702)的毒性作用,联用与索拉非尼单用毒性相当,显示出了联用同样具备较好的安全性。
图三细胞周期作用相关实验
进一步的细胞周期作用相关实验显示,小檗胺可通过CyclinD1、Cdk4、Cdk6等蛋白调节细胞周期,让癌症细胞更多地处于G0/G1期。
图四细胞凋亡相关实验
细胞凋亡相关实验显示(图四),小檗胺具有显著的促凋亡活性。
图五通路相关实验
作为致癌性酪氨酸激酶受体(RTKs)的下游分子,STAT3在多种实体肿瘤中高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且有诸多研究表明,STAT3信号的激活与多种靶向治疗耐药性的出现密切相关,如EGFR抑制剂erlotinib和血管生成抑制剂索拉非尼。有研究显示,小檗胺可以通过抑制STAT3信号传导来提升胰腺癌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基于此,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了小檗胺是否可以通过作用于STAT3,来提高索拉非尼对癌细胞的敏感性。
如图五所示,研究人员通过免疫印迹实验来验证小檗胺对肝癌细胞中STAT3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小檗胺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IL-6介导的STAT3酪氨酸705位磷酸化,且可以减少STAT3核转移。同时,小檗胺也可有效下调肝癌细胞中STAT3酪氨酸705位的基础磷酸化。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小檗胺可以通过STAT3的靶向作用,增强索拉非尼对肝癌细胞的敏感性。
由此可见,小檗胺与索拉非尼联用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小檗胺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周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以及STAT3靶向作用,增强索拉非尼对肝癌细胞的敏感性,这对解决索拉非尼耐药问题至关重要。
来源:CPhI制药在线
同类文章排行
- EGFR 阳性 III 期不可切除肺癌治疗进展
- 阿替利珠单抗在中国获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三周年
- 中国肺癌靶向治疗新药重要研究进展
- dostarlimab-gxly获批用于治疗dMMR复发或晚期子宫内膜癌
- retifanlimab获批用于转移性或复发性局部晚期默克尔细胞癌
- 晚期前列腺癌PSMA诊疗一体化治疗新格局
- 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获批!BRAF V600E突变型低级别神经胶质瘤患儿迎来首个全身治疗方案
- 莫博赛替尼为EGFR ex20ins突变NSCLC患者带来生存突破
- 从T-DM1纳入医保,看HER2+乳腺癌规范化诊疗
- 腹膜转移癌拥有光明的未来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