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如何正确应对抗血管生成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
在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中,抗血管生成治疗无论是单药还是在和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联合治疗优势日益突出。【肺常关爱】的前几期讲到抗血管生成治疗“饿死”癌细胞的概念已然深入人心,但我们发现有些患者会因为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副作用而望而却步。
对此,我们诚挚邀请西京医院肿瘤科张红梅主任,为我们解读抗血管生成治疗过程中,患者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包括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该如何处理。此外,张主任还将分享一些应对不良反应的小技巧。
问题一:
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很严重吗?
抗血管生成治疗“饿死”癌细胞,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可调变肿瘤血管,类似肝癌的介入治疗。目前来讲,抗血管生成药物主要包括两种:
第一种是单克隆抗体,主要是指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大分子单抗药物,如贝伐珠单抗等,一般采用联合治疗。在肺癌和结直肠癌中,贝伐珠单抗一般与化疗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贝伐珠单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很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伤口愈合缓慢或者消化道出血等。
第二种是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这类药物有安罗替尼、索拉非尼、仑伐替尼等等。与单克隆抗体药物相比,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高血压、手足皮肤反应、甲状腺功能和异常,蛋白尿等。
抗血管生成治疗不良反应并不可怕,重在有效管理。如何进行良好的管理,我在此给患者朋友们分享两个小技巧。
①做好服药日记
在服药过程中,建议患者每天做服药日记,包括自测血压并记录,一般测血液2次(早上8点和晚上4点),以便跟踪观察患者自身的血压变化。当舒张压≥90毫米汞柱和(或)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时,可口服降压药物,同时还可记录皮疹、腹泻等症状发生与否。
②密切关注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的不适症状,并进行对症治疗。如出现皮疹,可以应用维生素E等润滑乳膏,皮肤应该避免接酒精、开水,并注意防晒;当有继发感染时,可加用百多邦。如果出现足底皮疹,可以穿棉袜,松软的鞋子来帮助缓解症状。
总之,合理用药,规范管理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评估下对症治疗,可最大限度减轻用药的不良反应。
问题二:
出现高血压应该如何处理?
服药过程中出现高血压的患者可以分为两类:
①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这类患者的特点为: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服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期间出现了继发性高血压。这类患者除了要做好每日的血压记录外,还可选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或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来对症治疗,如缬沙坦、缬沙坦氢氯噻嗪等;如果出现了心率升高,还可以联合β受体阻滞剂。
钙离子拮抗剂类药物虽然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好,但对于抗血管药物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一般不作为首选推荐。
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对于本身已经有高血压的肿瘤患者,如果在进行抗血管生成治疗期间出现了高血压加重的迹象,可以采用多联降压治疗。如可在硝苯地平等钙离子拮抗剂的基础上,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如果仍未能控制高血压,可以调整钙离子拮抗剂的用法用量。
除了药物治疗以外,高血压患者也应注意饮食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抗血管生成治疗有固定的治疗周期。以安罗替尼为例,一般是吃两周休一周,导致部分患者会随服药周期出现血压波动。因此做好服药日记至关重要,准确记录血压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监测血压变化,进而更易判断是否出现了血压升高的迹象,以便最终进行对症治疗。
问题三:
出现手掌、足底红肿或者皮肤损伤,应该如何处理?
手掌、足底的红肿或者皮肤损伤,又被称为手足皮肤反应,不同患者的严重程度不尽相同。
如果患者症状较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一般不需要进行过多处理,加强皮肤管理,维持原来用药剂量即可;而出现严重的手足皮肤反应,并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评估后,根据不良反应分级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减量或者停药。
常用药物有中药洗剂、膏剂和涂抹剂等,同时应避免接触含酒精的洗剂和涂抹剂,并避免日光照射。一般来讲,多数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后,手足皮肤反应会在两个月后慢慢减退。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表明,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抗血管靶向药物的疗效。如服用索拉非尼,患者在28天内发生皮疹,提示治疗效果可能更好。但这并非绝对,出现严重的手足皮肤反应,还是建议患者前往医院就诊。
问题四: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出现了蛋白尿?蛋白尿应该如何处理?
在进行抗血管生成治疗过程中,不建议患者自行判断是否出现了蛋白尿,因为大多患者一般通过观察尿液中是否含有泡沫来判断是否出现蛋白尿,这种方法并不准确,有泡沫并不意味着一定尿蛋白阳性。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服药期间,每个月进行安全性评估,每两月进行疗效评估。安全性评估中一项重要的检测就是尿常规,包含了尿蛋白定性检测。当检测结果出现“2+”时,需要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如低于2g/24h时,一般不需要停药,但如果24小时蛋白尿超过2克甚至达到3克,需要暂停抗血管药物。
此外,如果患者本身合并肾脏疾病,且正在接受药物治疗,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出现尿蛋白增加(24小时尿蛋白没有超过2克)时,建议使用沙坦类药物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改善尿蛋白的发生。
整体来讲,抗血管生成药物不良反应因人而异,但很少患者会出现重度蛋白尿,绝大多数患者一般只是轻微尿蛋白,对症处理即可。
问题五:
出现咯血或流鼻血应该如何处理?
抗血管生成药物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可能发生在皮下、消化道、鼻腔等部位。当服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患者出现出血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第一.判断并寻找出血原因。如检查血常规,看血小板是否异常,找出血小板异常的原因并对症治疗;
第二.及时确定出血点。如在服药期间出现了持续性、大量的出血,比如咯血、鼻腔大量出血等症状,不要恐慌,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一步的检查,及时找出出血点,往往能迅速止血。
第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继续用药与否。对于接受过消化道手术的患者,应该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6-8周以后,再重启抗血管生成治疗。
问题六:
除了上面那些不良反应之外,还有哪些不良反应是需要患者关注的?
“是药三分毒”,药物良好的治疗效果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毒性,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在所难免。对于抗血管生成药物,尤其是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除了上面提到的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皮肤反应和出血以外,还可能会出现乏力、甲状腺功能减退、心电图QT(心室除极和复极激动时间)间期延长,高血红蛋白血症等。
但请患者朋友不要恐慌,这些不良反应并非一定会发生。只要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出现不适及时前往医院,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治疗,不良反应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结语
总之,对于服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患者来讲,要定时前往医院复查,及时进行安全性评估,及时对症处理不良反应。规律的复查和有效的评估,是需要做的。
文章源自肺癌康复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同类文章排行
- 30岁戒烟成功,因肺癌死亡的概率不到2%:有5种症状的人,快戒烟
- 国家癌症中心首次公布各省癌症高发地图
- 乳腺癌的治疗模式与发展
- 跨国药企牵手本土医药融合加速,礼来本土化创新之路行深致远
- 肿瘤患者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 肺癌放疗进展盘点
- PE-cfDNA检测EGFR敏感突变适用于临床实践
- 食管癌全程优化管理迎接免疫2.0时代!
- PSMA PET成像让前列腺癌无处遁形
- KEYNOTE-394:让最大限度延长中晚期肝癌的OS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