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耐药后,再次挑战能否带来转机?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直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有靶向治疗和化疗,但许多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依然不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引入显著改善了治疗效果,提高了部分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
然而,许多患者最终会对ICI产生耐药性。耐药后患者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他们通常没有适用的靶向治疗选项,免疫治疗失效后,只能转向化疗,但化疗带来的副作用较大且效果短暂。幸运的是,有研究显示,在PD-1治疗产生耐药性后,通过短暂的化疗间隔后,有可能再次使用PD-1治疗。
这个发现来源于一项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NSCLC患者在PD-1治疗失败后再次接受ICI治疗的有效性。研究纳入了111名晚期NSCLC患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为63岁,大部分为男性。这些患者在疾病进展后重新接受免疫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已经处于癌症第四期,85.6%的患者存在远处转移。评估的主要指标包括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
在最初的免疫治疗中,约62.2%的患者(69例)接受了与化疗的联合治疗,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联合铂类药物的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或培美曲塞。44.1%的患者(49例)将这种治疗作为一线治疗,而31.5%的患者(35例)则作为二线治疗。剩余的患者接受了三线或更晚期的治疗。初次免疫治疗失败后,仅18.0%的患者(20例)改用其他ICI。常用的再挑战方案是结合化疗和/或抗血管生成治疗的ICI,占了60.1%(67例)。
在初始免疫治疗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25.0个月。在ICI再挑战治疗中,85名患者病情进展,中位无进展生存期降至5.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4.3个月。从数据上看,尽管再次使用PD-1的治疗应答率较初次使用时有所下降,但疾病控制率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虽然很难实现完全缓解,但部分缓解的比例和病情稳定的数据表明,再次使用PD-1治疗在某些患者中仍可带来益处。再挑战方案中,结合化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ICI组表现出更高的疾病控制率。
研究发现,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等因素都没有明显影响再挑战治疗的效果。那些初次治疗中表现良好(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的患者,在再挑战治疗中表现更佳。此外,没有脑或肝转移的患者在再挑战治疗中也展现了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
分析显示,III期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长于IV期患者(28.2 vs. 17.3个月)。无脑转移或肝转移的患者总生存期更长,分别为21.6 vs. 13.8个月和20.8 vs. 9.1个月。没有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总生存期显著长于有突变或野生型的患者(22.9 vs. 16.1 vs. 7.5个月)。在再挑战期间更换不同ICI的患者,其总生存期短于未更换药物的患者(10.4 vs. 21.1个月)。
安全性方面,初次ICI治疗与ICI再挑战阶段之间,所有等级和三级或更高级别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45.0% VS 37.8%,13.5% VS 18.0%。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皮疹/皮炎、肺炎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此外,未报告因治疗相关原因死亡或因不良事件中断治疗的情况。
这项研究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见解,表明即使在PD-1初次治疗失败后,通过适当的管理和治疗策略调整,再次使用PD-1抑制剂仍有可能对患者产生积极影响。
文章摘自网络,侵删
推荐阅读:
同类文章排行
- PD-1耐药后,再次挑战能否带来转机?
- 《JAMA》子刊:癌症易遗传!免疫细胞疗法实现肿瘤消退
- 针对高复发风险ALL患者,移植后低剂量奥加伊妥珠单抗或将为预防ALL复发带来崭新前景
- 双特异性抗体为PD-L1 CPS<5的胃癌患者带来明显获益
- 免疫联合疗法打破治疗边界,开拓消化道肿瘤全程管理之路
- 仅注射1剂CTX130就让肾癌患者缓解
- 治疗肿瘤有哪些方案?质子治疗效率怎样?
- CD30 CAR-T细胞为复发高风险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提供移植后巩固治疗新选择
- 创新机制赋能,罗普司亭为ITP患者开辟快速升板路径
- 胡夕春教授:践行以患者为中心,为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增效减负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