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一种令无数人心生畏惧的疾病。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于癌症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现代医学虽然对癌症的治疗和预防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论和方法,但人们对癌症的饮食管理仍然充满疑问,尤其是关于某些食物是否适合癌症患者的问题。
每个人的身上多多少少都会长有一些痣,大多数人对痣并没有给予多少关注,毕竟这些痣不痛不痒,除了生长在明显部位的痣有些影响美观外,几乎感受不到它对身体带来的影响。
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肺癌的13%~15%,其恶性程度高且易发生远处转移。其中,脑转移在SCLC患者中尤为常见,约15%~20%的SCLC患者初诊时已出现脑转移,且当疾病进展时该比例可高达40%~60%,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尽管预防性颅脑照射(PCI)治疗得以应用,但伴脑转移SCLC患者整体生存获益改善有限。
曾经有研究报告指出,癌症的发生与饮食密切相关,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极大影响健康,最终导致癌症的出现。如果你也有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一定要及时纠正,避免在健康受到损害时才后悔莫及。
一些患者不想化疗的原因就出在这些毒副反应上,很害怕,同时也担心身体会因此受到不可逆的损伤,但是大家不用太担心,这些副反应基本都是暂时性的,随着化疗的停止,症状大都会逐渐缓解或者消失。
多项研究证实了延长激素治疗的疗效。为了准确识别哪些患者能够真正从延长治疗中获益,研究者以基因表达谱为基础开发出了42基因分类器(42GC)来预测晚期复发(LR)风险。临床治疗5年后风险评分(CTS5)以临床病理因素为基础,也能够评估晚期复发风险。但是42GC和CTS5是相互独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依然存在局限性。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可能会在某一刻遭遇癌症的威胁。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亲人,大家都会经历过一些或许极为沉重的时刻——在医院的走廊里,等待着一份检查报告的结果。那份报告里,可能有一连串让人惶恐不安的医学术语,但更让人害怕的,是那一刻无法言说的未知。癌症并不像一些误传的谣言那样,能够通过食用某些食物或奇特的疗法轻易治愈。究竟是什么能真正有效地降低癌症风险、提高我们抗癌的能力呢?答案可能超出你预想的范围,因为癌症的“敌人”并不一定是某种食物,而是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健康管理习惯,特别是坚持做好一件事——健康管理的持续性。
疾病控制率达93%,口服肺癌新药在中国拟纳入优先审评
大多数死亡发生在allo-HSCT移植后前2年。对于存活时间较长的患者,长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恶性疾病复发、感染和继发性恶性肿瘤。相较于普通人群,2年甚至5年以上的幸存者的预期寿命仍然较低,死亡率增加了2-9倍。根据国际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的记录,在迄今为止比较大的回顾性研究中,2年幸存者的10年生存率估计为85%。在此,Gr?nvold BL展开了一项研究,评估了移植后2年未复发患者的结局,以及确定了晚期死亡的风险因素,结果已发布在《EJHaem》杂志上。
牙膏的主要功能是清洁牙齿和维护口腔健康,但市面上一些牙膏为了追求特殊功效或提升用户体验,添加了某些有争议的成分。这些成分虽然在短期内似乎没有明显危害,但长期使用可能对身体造成潜在威胁。如何甄别问题牙膏,选择安全的产品,成为我们日常健康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摩根士丹利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个体化癌症疫苗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将成为明年主要的癌症治疗生物技术创新之一,包括Moderna(MRNA.US)、默沙东和阿斯利康在内的公司预计将公布关键试验数据。
2024年癌症治疗新纪元:从细胞疗法到靶向药物的突破性进展
癌症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由于饮食、环境、人口的老龄化等因素,全球癌症发病率不断增长,癌症作为主要死因的情况日益突出。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癌症》发文,破解脑膜转移瘤的致命机制
近日,海创药业(688302.SH)在研口服PROTAC药物HP518片完成中国Ⅱ期临床试验首例受试者入组,HP518片是公司自主研发的用于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口服PROTAC药物。截至发稿日,国内外无同靶点口服PROTAC药物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华兰基因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安贝优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该药物的上市,有望为癌症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至此,由太美医疗科技独立评审中心提供IRC服务且获批的项目数量达到3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