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听到肠癌和烟酒、遗传等因素相关联,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癌的发生,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和环境因素关系更大。这些因素可能在你不经意间影响着肠道的健康,逐渐导致肠癌的发生。
科学正在创造对人类有益的溶瘤病毒,包括筛选天然的或者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病毒,这些病毒能够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内复制,进而感染、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很小。
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约2000万例,其中女性乳腺癌230.89万例,占比11.6%,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全球癌症死亡973.68万例,女性乳腺癌66.57万例,占比6.9%,居第四位。到2050年,全球乳腺癌病例预计将增加38%,每年因该疾病死亡的人数预计将增加68%。“乳腺癌已经成为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癌症是否遗传,与患者的癌症发现早晚或治愈情况并没有直接关系。重要的是,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癌症病史。如果你的家族中多个直系亲属曾患这些癌症,那么基因遗传的可能性就很高,提前做好体检筛查非常必要。
据媒体报道,近日,来自美国的一支研究团队揭示了癌症劫持RNA可变剪接的关键位点,并据此开发出了一种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能够让癌细胞停止生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炎症”这一词,许多人以为它仅仅是身体的一点小不适,可实际上,长期的炎症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治疗,可能会演变成更严重的疾病,甚至癌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种容易被忽视的炎症类型,以及为何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就必须尽快去医院检查。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与医学检测技术的进步,癌症患者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社会上不乏各种猜测与谣言,其中就包括“发酵蒸的馒头”是否与癌症发生存在直接关联。事实上,一位在临床工作多年的医生曾遇到一位中年患者,他因长年误信网络传言,忧心忡忡地怀疑日常饮食中的传统食品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经过详细的体检和科学咨询,他才明白,真正需要警惕的并非馒头,而是生活中潜藏的其他致癌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的分裂和修复能力逐渐下降,突变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进而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50岁后的癌症风险增高的根本原因,往往与人体在长时间的生活中暴露于环境中的致癌物、饮食习惯不良、压力过大等因素息息相关。
近年来,关于癌症与基因之间关系的讨论不断引发关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患者,他们担心自己家族中曾出现癌症病例,因而忧心忡忡。事实上,医学研究发现,虽然遗传因素在某些癌症的发生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环境、生活习惯和体内微小的生物化学变化同样不可忽视。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报告提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
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尤其是高脂、高糖和过度依赖加工食品,很可能在无形中加重了胰腺的负担,加速了病变的进程。
肝癌,曾被称为“隐形杀手”“癌症之王”的肝脏疾病,经常悄无声息地严重损害人体健康,进展快、死亡率高,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癌症。
近日,9岁的小童(化名)第三次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做肝癌钇90微球介入治疗3个月后的复查,终于得到了一个欣慰的消息--肝内病灶得到显著控制,原肝内多发病灶多数已消失不见,剩余病灶影像学表现也基本没有活性,肿瘤标志物之一甲胎蛋白明显下降,AFP由术前27540下降至2880ng/mL。
一项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细胞》的研究显示,中国科学家通过基因改造病毒,成功诱导人体免疫系统将肿瘤识别为“异己”,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对多种晚期癌症的显著控制效果。这一创新疗法不仅突破了传统癌症治疗思路,更为难治性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喝茶一直被视为一种养生方式。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2019年,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科研人员在《欧洲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对中国嘉道理生物银行数据库中的50多万名中国人的数据进行了为期10.1年的随访。
2025年第19届圣加伦国际乳腺癌大会(SGBCC 2025)于2025年3月12日至15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有关早期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国际性会议,有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的3000余名代表出席,共同推进乳腺癌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