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正在传播的SARS-CoV-2冠状病毒通常只会引起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但COVID-19在大约5%的感染者中会发展到严重到可能会发生急性呼吸窘迫。与马尔堡大学医院麻醉和重症监护室的重症监护小组一起参与患者治疗的Thomas Wiesmann博士表示:"这些病例的死亡率很高。"
2015年,中国医药行业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政策,而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审批进程最能代表这些政策给中国生物制药市场带来的变化。
吡咯替尼是中国自主研发的HER1、HER2、HER4酪氨酸激酶不可逆口服抑制剂新药。因在HER2乳癌的出色数据于2018年获批了HER2阳性晚期乳癌的治疗适应症,今年ASCO的PHOEBE Ⅲ期数据力证吡咯替尼+卡培他滨优于拉帕替尼+卡培他滨,在乳癌的位置达到顶峰。而今天,JCO杂志刊登了一项吡咯替尼治疗HER2突变晚期肺腺癌的研究。结果依然出彩,在继乳癌巅峰后,又拿下肺癌,实力践行好药泛癌种使用的理念。今天就盘点一下吡咯替尼在各大癌种的应用数据和案例。
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HAIC因治疗效果明显、副作用小的特点逐渐被医生和患者采用。在免疫与靶向治疗时代,HAIC联合治疗是探究热点,目前临床研究中使用的药物通常是以奥沙利铂为基础,联合免疫或靶向或三药联合的方式!近年来,中国肝癌专家对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并且HAIC治疗也已入选2020CSCO肝癌诊疗指南!此外,在2020年ASCO年会上,四项HAIC相关研究纷纷亮相,表现亮眼!联合仑伐替尼治疗进展期肝细胞癌,DCR达79.2%;联合阿帕替尼和特瑞普利单抗治疗晚期肝细胞癌,DCR达100%;联合PD-1单抗用于潜在可切除肝细胞癌,DCR达76.1%;HAIC(奥沙利铂+雷替曲塞)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DCR达79.5%!
提到癌症,人们都会谈癌色变,不寒而栗,主要在于癌症的难以治愈性以及治疗的复杂性。癌症患者应该如何延长生存期,是患者、家属和医生都关心的问题。癌症不是绝症,早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癌症定义为慢性疾病,癌症是可以预防、可以控制、可以治愈的,即使无法治愈,只要合理管控,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癌症患者也可以生存期很长。
海曲泊帕乙醇胺是一种高选择性非肽类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TPOR)激动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恒瑞目前已经完成了该药针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III期临床试验,并正在进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恶性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2项III期临床试验。
在中国,乙肝的感染率相当高,而乙肝早期对于人体的影响并不明显,导致不少人没发现,发现了也不重视,没有及时治疗,乙肝很可能会发展为肝癌。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田超教授的团队在医学光声成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他们提高了光声成像的成像质量和三维结构,并将其应用于体内前哨淋巴结成像。这
耶鲁大学癌症中心(YCC)的科学家发现,将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与化疗结合,可以显着提高患有一种罕见的侵袭性子宫内膜癌的女性的生存率。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改变世界范围内对该病的治疗标准。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天的《临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上。
面对罹患疾病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每位患者都难以适应——乳房缺失后的自卑、与伴侣关系的敏感脆弱、难以融入社会的孤独感以及身体频繁出现的副反症状等,所有熟悉的东西在一夕之间变得陌生,甚至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作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尿路上皮癌(UC)异质性大,不同组织学亚型具有不同的病理学及分子特征,传统化疗方案效果有限,患者易复发、易转移,总体预后较差[1]。随着越来越多以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获批用于晚期或转移性UC治疗,打破了UC多年来的诊疗瓶颈,为UC患者提供了长期生存的可能。
酷暑难耐,这个运动让你解暑又享瘦!经常会有觅友跟科普君抱怨,得了肺癌后自己判若两人,最大的改变就是变得慵懒、不爱动,原因是身体常常不是这里疼就是那里疼。
北海道大学的科学家和合作者已经发现了肿瘤中由化疗引起的炎症变化是如何引发血管异常从而导致耐药性,最终导致癌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通过小鼠实验,该团队还发现,联合使用一种抑制剂可以使化疗更有效。
尿路上皮癌(UC)起源于移行上皮,绝大多数来源于膀胱(约90%),对于初治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是标准治疗方案,但总生存较短(大约9-15个月),5年总生存率仅为约5%。对于一线铂类化疗失败的患者,预后非常差,中位生存大约为5-7个月,且没有延长总生存的治疗方案;因此急需新治疗方案以满足巨大的治疗需求。
老李收入丰厚,家庭也很幸福。不过最近他也迎来了烦心事,5年前查出的肺部小结节似乎和最近的咳嗽、胸口发闷、全身乏力等症状有了关联,体检发现肺结节直接变大了,边界还比较模糊。 结合病史,医生初步诊断为肺癌可能,老李一听肺癌吓得脸都白了,死活不愿进行穿刺活检。一方面他觉得穿刺是一种小手术,不但疼还有手术都会有的失败风险,更加害怕的是,他担心如果是肿瘤,穿刺后可能会引起扩散和转移。
DNA损伤修复(DDR)基因改变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增加、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加和肿瘤突变负担升高有关,DDR基因主要包括BRACA1/2、PALB2、ATM、CDK12等。针对DDR通路异常的肿瘤细胞,PARP抑制剂可以进行杀伤,目前奥拉帕利等PARPi也正在进行相关研究。此外,近期在外网还发表了DDR通路异常还能对免疫药物PD-1/PD-L1治疗晚期NSCLC(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有一定的作用。这个新颖的研究发现,小编带大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