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时意外接种了HPV疫苗有什么影响吗?答案在这里……
目前,世界上已有超过7200万女性接种了HPV疫苗。随着HPV预防性疫苗在中国各大城市的迅速普及,安全性成了广大女性关心的首要问题。而部分不良媒体却看准商机,将疫苗的不良反应夸大其词,趁机播散谣言,博人眼球。
经过深入研究表明,HPV疫苗是安全的。在三种HPV疫苗获得FDA许可之前,经过了大量的临床试验:
Gradasil 9 九价疫苗:超过15000名女性和男性
Gradasil 四价疫苗:超过29000名女性和男性
Cervarix 二价疫苗:超过30000名女性
这些临床试验的结果均表明:三种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在疫苗上市之后,FDA仍在监测着接种人群对疫苗的不良反应,自2006年疫苗问世以来,不良事件包括晕厥、罕见的过敏反应等。当然,也有数例死亡案例,但不能证明死亡的根本原因是接种疫苗。
哪些人群不应该进行HPV疫苗接种?
阅读HPV疫苗指南后,我们注意到:HPV疫苗并不推荐孕妇接种。
那么,一些孕妇在不知道自己怀孕的情况下接种了疫苗,尤其是在妊娠的前三个月内,是否会对胎儿有影响呢?接种疫苗的常见副反应是否会加重呢?
NEJM:孕妇接种疫苗与不良妊娠结局无关
一般的临床试验不接受妊娠女性入组,无法进行试验性研究,此为研究困难所在之一。困难之二,研究会受到样本量大小和方法设计的限制。因此,在HPV疫苗上市的10年间,孕妇接种疫苗的安全性一直有待商榷。
直到2017年,一篇发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文章终于对孕妇接种疫苗的安全性给出了答案。我们便以此为例,向大家说明孕妇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该研究以丹麦2006年10月1日至2013年11月30日649389名孕期女性为样本,将群体的疫苗接种情况与不良妊娠结局信息联系在一起,分析其相关性。
■ 样本筛选及分类
在进行严格的样本筛查后,确定了两个群体:第一个群体包括所有以活产为结局的妊娠,用以分析主要的出生缺陷、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等的妊娠;第二个群体包括所有妊娠,用以分析流产和死胎等妊娠。
然后再根据暴露时间进行分类:妊娠开始至第12周用于分析主要的出生缺陷;妊娠7周至22周用以分析自然流产;妊娠7周至出生用以分析死胎;妊娠37周前以分析早产。
■ 统计相关性
(图示:妊娠接种疫苗与不良结局的相关性分析)
如图,接种组与未接种组在主要出生缺陷上没有显著区别(1665例接种组中有65例,6660例未接种组有220例;OR,1.19;95%CI,0.90-1.58);自然流产(463例接种组中20例,1852例未接种组中131例;OR,0.71;95%CI,0.45-1.14);早产(1774例接种组中116例,7096例未接种组407例;OR,1.15.95%CI,0.93~1.42);低出生体重(1768例接种组中76例、7072例未接种组中277例;OR1.10,95%CI,0.85~1.43);胎龄小(1768例接种组中171例、7072例未接种组中783例);死产(501例接种组中2例,2004例未接种组中4例;OR,2.43;95%CI,0.45至13.21)。
■ 结论
孕期接种疫苗的女性与未接种女性相比,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风险没有显著区别。
VAERS监测:未有胎儿不良事件发生
VAERS是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自疫苗上市的2006年至2013年12月,在VAERS的报告中,有147份关于孕期接种HPV疫苗的报告,并未有胎儿意外不良事件的发生。
安全检测仍在继续进行,在监测的同时,也会向公众提供最新信息。这无疑是给公众的一味定心丸。
尽管大样本研究证实孕期接种HPV疫苗不会增加妊娠不良结局,但是由于妊娠的特殊性,仍需要更多的证据来站稳脚跟。
需注意: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目前都建议孕妇应避免接种HPV疫苗。所以,如果有接种HPV疫苗的计划,应做好避孕措施。如果在不知晓怀孕的情况下,意外接种了HPV疫苗也不需要焦虑或是紧张,暂且停止接种即可。
疫苗接种重要,筛查更重要
尽管目前接种HPV疫苗一直是热点话题,但许多女性忽视了接种之外的筛查问题。接种疫苗之后并非一劳永逸,要想预防宫颈癌,每年定期筛查不能少。
文章来源39健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ttp://fk.39.net/a/180921/6539159.html
同类文章排行
- EGFR 阳性 III 期不可切除肺癌治疗进展
- 阿替利珠单抗在中国获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三周年
- 中国肺癌靶向治疗新药重要研究进展
- dostarlimab-gxly获批用于治疗dMMR复发或晚期子宫内膜癌
- retifanlimab获批用于转移性或复发性局部晚期默克尔细胞癌
- 晚期前列腺癌PSMA诊疗一体化治疗新格局
- 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获批!BRAF V600E突变型低级别神经胶质瘤患儿迎来首个全身治疗方案
- 莫博赛替尼为EGFR ex20ins突变NSCLC患者带来生存突破
- 从T-DM1纳入医保,看HER2+乳腺癌规范化诊疗
- 腹膜转移癌拥有光明的未来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