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布妥昔单抗(BV)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BV难治性*CD30阳性恶性肿瘤
研究背景:
维布妥昔单抗(BV)联合多药化疗被认为是新诊断CD30阳性(CD30+)淋巴瘤*的标准治疗。尽管报告的有效率较高,但一些患者初始BV治疗无效,多数患者持续BV治疗后最终出现疾病进展。除了直接细胞毒性之外,BV还可能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Gardai, et al. Cancer Res 2015)并促进调节性T细胞减少(Herrera, et al. Blood 2018),这可能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产生协同作用。对于两种药物初治的患者,BV联合PD-1抑制剂报告了高缓解率(Advani, et al. Blood 2021)。
研究目的:
为了解决临床更多患者既往接受过BV+/-抗PD-1治疗的情况,设计了此项研究。本研究旨在评估BV联合纳武利尤单抗在BV难治性CD30+淋巴瘤*患者(包括既往接受过抗PD-1治疗的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
截至2023年7月27日,19例患者入组,17例患者已开始接受治疗:14例患者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2例患者为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 ALCL),3例患者为CD30+ 蕈样肉芽肿(MF)中位年龄为35岁(范围:27-71岁)。既往治疗方案的中位数为5(范围:1-9),既往BV治疗周期的中位数为6(范围:2-19)。所有患者均为BV难治性,包括16例(84%)为BV无缓解,3例(16%)为BV治疗6个月内复发。5例(26%)cHL患者既往接受过抗PD-1治疗,4例(21%)为抗PD-1难治性。末次BV和抗PD-1治疗至接受研究治疗的中位时间分别为5.2个月和1.1个月。8例(42%)患者既往接受过ASCT。
疗效
在可评估缓解的患者中,2个治疗周期后的ORR和CR率分别为44%和6%,4个治疗周期后的ORR和CR率分别为44%和19%。在既往BV和抗PD-1难治性患者中,分别有1例(25%)达到PR,1例(25%)达到CR。cHL患者的ORR和CR率分别为43%和14%,ALK- ALCL患者的ORR和CR率分别为100%和50%,MF患者的ORR和CR率分别为100%和100%。至疾病进展和下一次治疗的中位时间分别为4.5(范围:1.8-45.6)个月和5.0(范围:1.8-45.6)个月。在4个治疗周期后达到CR的3例患者中,2例(67%)继续治疗(1例接受BV和纳武利尤单抗联合治疗,1例接受BV单药治疗),1例(33%)已接受45.6个月的监测,无复发迹象。中位随访21.7(范围:0.5-60.4)个月时,15例(79%)患者存活,3例达到CR。
安全性
基线时分别有11例(58%)和8例(42%)患者报告无PN和1级PN。治疗结束时,分别有12例(63%)和1例(5%)患者报告1级和2级PN。
无患者发生≥3级PN、转氨酶升高、感染或输液反应。1例(5%)患者因1级ALT/AST升高而延迟给药1周。研究期间观察到2例(11%)患者死亡;1例患者出现继发于肺部炎症和流行性感冒的呼吸衰竭,另1例患者因停用苯二氮?类药物而发生心脏停搏。基线和治疗结束时采集的相关PD-1水平与缓解状态无关。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IMAE:免疫介导不良事件。
研究结论:
在BV难治性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中, BV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4个周期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耐受的安全性。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将BV或抗PD-1治疗纳入淋巴瘤治疗,这种治疗选择可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同类文章排行
- 维布妥昔单抗(BV)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BV难治性*CD30阳性恶性肿瘤
- zipalertinib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GFR ex20ins突变NSCLC
- 卵巢癌新辅助治疗策略革新,双特异性抗体与化疗并肩作战
- 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治疗复发难治性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真实世界经验
- 埃万妥单抗有望破局OS“天花板”,或将引领EGFR突变晚期NSCLC迈入一线长生存时代
- 靶向BCMA CAR-T治疗CNS受累多发性骨髓瘤
- 综合治疗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重要性和潜在生存获益
- 依维莫司的临床应用要点
- NMPA批准芦康沙妥珠单抗用于治疗经EGFR-TKI和化疗治疗后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NSCLC
- 异基因造血细胞移植后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发生率及预后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