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乳腺癌患者第二原发癌风险:亟待重视的临床挑战
乳腺癌作为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在40岁以下女性中持续攀升。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乳腺癌幸存者的比例不断增加。然而,尽管乳腺癌幸存者的生存期有所延长,但她们罹患或死于第二原发癌(SPC)的风险显著增高。近年来,年轻乳腺癌患者(BCYW)的发病率及SPC风险逐年上升,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来阐明BCYW与SPC的生物学行为及治疗相关风险。
近期,一篇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BCYW合并SPC的发病率、病理分子亚型、生存率及治疗等,填补了当前研究的空白,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BCYW与SP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基于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学界普遍将40岁以下女性乳腺癌患者定义为BCYW人群。多项研究显示,BCYW发病率年均增幅约为2%,其中30-35岁为高发年龄段。年轻女性乳腺癌不仅是这一年龄段女性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其复发风险和SPC问题亦亟需重视。研究表明,4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风险显著高于年长患者,其SPC风险在不同国家间虽无显著差异但均呈上升趋势。多数SPC发生于首诊后10年内,提示临床需建立长期随访机制。为了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特别是针对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和跨癌种监测,该领域仍需开展更多区域性研究。
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分子亚型对第二原发癌的影响
多项研究表明,34%-54%的确诊BCYW患者属于三阴性乳腺癌(TNBC)。BCYW中,TNBC和HER2过表达型最为常见,其他亚型则相对少见。此外,TNBC、HER2过表达和HR阴性亚型与SPC的发生密切相关。
年轻乳腺癌患者第二原发癌的生存率
BCYW的生存时间
由于肿瘤负荷较高、病程晚期及BCYW更强的侵袭性,SPC的风险增加,进而影响患者的生存。多项跨国研究揭示了显著的生存差异:
中美比较研究显示:白人女性5年生存率和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BCSS)均低于中国女性。在HR+/HER2-和TNBC亚型中,中国年轻患者5年BCSS优势更为显著。瑞士研究显示:年轻患者10年总生存(OS)率约为68%,10年无病生存(DFS)率为68%,而20年DFS率降至60%。
全球多项研究表明,Luminal B亚型的BCYW预后较好,在BRCA突变携带者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在BCYW的长期治疗过程中,积极管理原发肿瘤的同时,关注SPC对后续生存的影响至关重要。
SPC的生存时间
研究表明,发生SPC的患者与未发生SPC的患者在生存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发生SPC的患者的长期生存状况明显较差。此外,不同地区发生SPC的患者生存时间也有所不同。在发生SPC的患者中,甲状腺癌的5年生存率最高,其次是宫颈癌和结直肠癌,而肺癌的生存率最低。尽管不同地区的SPC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所差异,但他们的长期生存结果通常较差,这使得SPC成为BCYW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原发癌本身。
遗传易感性与BCYW和SPC
BRCA1/2的致病变异(PVs)是家族性乳腺癌中最常见的个体突变之一,显著增加了乳腺癌发生风险。50岁以下的年轻乳腺癌通常更具侵袭性,这往往与遗传PVs相关,例如BRCA基因的变异。与年龄≥40岁的女性相比,年轻女性的HR+/HER2-早期乳腺癌具有不同的基因组特征,包括更高的GATA3 PV和拷贝数扩增的发生频率,但PIK3CA、CDH1和MAP3K1的突变发生频率较低。
多项研究显示,BRCA1突变携带者在5年内的累积对侧乳腺癌风险为15%,在10年内上升至27%。相比之下,BRCA2突变携带者5年风险为9%,10年上升至19%。与非携带者相比,携带BRCA1突变的女性在5年内发生SPC的累积风险约高出五倍,而携带BRCA2 突变的女性则高出三倍。
BCYW和SPC相关治疗
手术与SPC风险
年轻乳腺癌患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乳房切除术,并结合进行对侧风险降低手术(CRRS),以降低未来复发的风险。尽管手术在降低复发和SPC风险方面显示出一定效果,但研究表明,≤35岁的患者在进行原发性乳腺癌手术后,15年内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内分泌治疗与SPC风险
卵巢功能抑制(OFS)或卵巢切除可显著降低15年复发风险、乳腺癌特异性死亡率和总体死亡率。在≤35岁的患者中,芳香化酶抑制剂与OFS的联合提供了生存优势。然而,芳香化酶抑制剂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雌二醇和雌酮水平抑制可能不足,这种抑制不足会增加SPBC风险,尤其在使用他莫昔芬治疗且有子宫内膜癌病史的患者中更为显著。研究表明,接受5年他莫昔芬治疗的患者,其对侧乳腺癌发生率在30年随访期间呈现渐进性下降趋势,但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有所升高。
放射治疗与SPC风险
放射治疗的电离辐射可能导致SPC的发生,也被视为肿瘤发生和进展的风险因素。接受放疗的患者所有类型SPC风险均升高,其中肺癌、食管癌和对侧乳腺癌风险尤为突出。研究提示,携带ATM基因罕见错义突变的患者接受放疗后,对侧乳腺癌风险增加约7倍。
化疗与SPC风险
关于乳腺癌化疗是否增加SPC风险仍存在争议,未来需加强该领域研究,深入探索潜在危险因素和有效治疗策略。
生理和生育风险因素
最近的研究表明,哺乳时间短或缺乏哺乳,以及突然停止哺乳,都会增加年轻女性乳腺癌的风险。乳腺癌的发生与女性首次妊娠时的年龄密切相关,35岁或更晚首次妊娠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同样,产后期是一个高风险窗口,产后乳腺癌(PPBC)患者通常预后较差。乳腺癌的发生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结构、激素变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习惯和社会心理压力等。此外,月经初潮越早,终身乳腺癌的风险越高,每提前一年,风险增加5%。同样,绝经年龄每延迟一年,乳腺癌的风险上升2.8%-3.5%。超重或肥胖、饮酒和不规则月经也可能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总结与展望
BCYW与SPC之间的复杂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该两种情况的流行病学、分子亚型、基因突变、生存时间、治疗方法以及生育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探讨BCYW与SPC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为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风险评估和临床实践中的长期随访提供了重要参考。定期监测和筛查,以及权衡利弊的适当治疗方案,对于乳腺癌幸存者实现潜在SPC的早期发现和干预至关重要。
同类文章排行
- 年轻乳腺癌患者第二原发癌风险:亟待重视的临床挑战
- 从NCCN指南更新,洞悉戈沙妥珠单抗在mTNBC二线治疗的优选地位
- 埃万妥单抗联合lazertinib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C最终分析结果公布
- 匹妥布替尼治疗BTK抑制剂不耐受的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
- 维布妥昔单抗(BV)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BV难治性*CD30阳性恶性肿瘤
- zipalertinib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GFR ex20ins突变NSCLC
- 卵巢癌新辅助治疗策略革新,双特异性抗体与化疗并肩作战
- 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治疗复发难治性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真实世界经验
- 埃万妥单抗有望破局OS“天花板”,或将引领EGFR突变晚期NSCLC迈入一线长生存时代
- 靶向BCMA CAR-T治疗CNS受累多发性骨髓瘤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