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妥布替尼治疗BTK抑制剂不耐受的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
对于既往BTKi不耐受的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匹妥布替尼安全有效。
研究背景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改变了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但患者的不耐受常常会导致其停药。I/II期BRUIN研究评估了匹妥布替尼——一种高选择性非共价(可逆)BTKi——在复发/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了既往接受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套细胞淋巴瘤(MCL)及其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治疗的患者。试验分为两个阶段:在1期阶段,患者接受每天一次剂量范围为25至300 mg的匹妥布替尼治疗,28天为一个周期;在2期阶段,推荐剂量定为200 mg,每天一次。治疗持续至疾病进展、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或患者主动退出。
研究结果
研究在127例因不耐受(无疾病进展)而停用至少一种既往BTKi治疗的患者中评估了匹妥布替尼。导致BTKi停药的最常见不良事件(AE)为心脏疾病(n=40,31.5%),特别是房颤(n=30,23.6%)。中位随访17.4个月,匹妥布替尼治疗的中位时间为15.3个月。匹妥布替尼停药最常见的原因为疾病进展(26.8%)、AE(10.2%)或死亡(5.5%)。最常见的治疗期间发生的AE为疲劳(39.4%)、中性粒细胞减少(37.0%)和腹泻(29.9%);24.4%的患者发生≥3级感染。在既往因心脏问题停止BTKi治疗的患者中,75%的患者心脏AE未见复发。没有患者因与既往BTKi相同的AE而停用匹妥布替尼。
在对既往BTKi不耐受的78例CLL/SLL和21例MCL患者中进行疗效评估,匹妥布替尼的ORR分别为76.9%和81.0%;CLL/SLL的中位PFS为28.4个月,MCL无法估计,18个月OS率分别为84.1%和72.4%,中位OS均无法估计。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对于既往BTKi不耐受的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匹妥布替尼单药治疗在大多数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同类文章排行
- 匹妥布替尼治疗BTK抑制剂不耐受的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
- 维布妥昔单抗(BV)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BV难治性*CD30阳性恶性肿瘤
- zipalertinib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GFR ex20ins突变NSCLC
- 卵巢癌新辅助治疗策略革新,双特异性抗体与化疗并肩作战
- 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治疗复发难治性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真实世界经验
- 埃万妥单抗有望破局OS“天花板”,或将引领EGFR突变晚期NSCLC迈入一线长生存时代
- 靶向BCMA CAR-T治疗CNS受累多发性骨髓瘤
- 综合治疗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重要性和潜在生存获益
- 依维莫司的临床应用要点
- NMPA批准芦康沙妥珠单抗用于治疗经EGFR-TKI和化疗治疗后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NSCLC
最新资讯文章
您的浏览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