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研究锚定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新辅助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新辅助免疫治疗可以增加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扩增,改善患者临床结局,但同时,它也有一些潜在的局限性。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尤其是广东地区常见的一种头颈部恶性肿瘤,又称为“广东瘤”,其发生与EBV、HPV和细菌等病原性感染有着密切关系,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高度肿瘤间和肿瘤内异质性的基因疾病。
自1979年被发现以来,p53基因一直是肿瘤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在Pubmed数据库中用p53为关键词搜索,可以找到超过十万篇文献。在Nature杂志2017年的一项统计中,p53基因以绝对优势位列过去几十年最热门研究基因榜第一名。 在多种肿瘤中,p53是一
治疗相关髓系肿瘤 (t-MNs) 是癌症治疗最具破坏性的后果之一。这些癌症源于化疗和放疗 (CRT) 带来的选择性压力,通常具有耐药性,中位总生存期为7-14个月,5年总生存期为10%-20%。其通常表现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t-AML) 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t-MDS),并在RCT治疗后3-7年发展。t-MN常伴有预后不良的特征,如复杂的核型。
结直肠癌(CRC)是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肝脏是结直肠癌转移最受青睐的器官,也是最常见的转移至肝脏的原发癌。大约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有结直肠癌肝转移,超过50%的结直肠癌患者最终发展为肝转移。此外,肝转移仍然是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迫切需要对结直肠癌肝转移过程的确切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
现阶段,肝切除术是可切除肝细胞癌(HCC)患者的根治性治疗方案之一。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是肝切除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占术后死亡人数的50%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尤其是广东地区常见的一种头颈部恶性肿瘤,又称为“广东瘤”,其发生与EBV、HPV和细菌等病原性感染有着密切关系,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高度肿瘤间和肿瘤内异质性的基因疾病。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
近期,耶鲁大学和罗德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实验技术上有了新发现:参与实验的20只小鼠有18只的小结肠肿瘤完全消失,甚至还出现了癌症的免疫记忆。当再次
卫材(Eisai)近日在2022年第91届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年会上公布了一项真实世界数据(RWD)研究的最终结果。该研究评估了口服多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Lenvima(中文商品名:乐卫玛,通用名:lenvatinib,仑伐替尼)作为单药疗法,一线治疗放射性碘(RAI)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的临床疗效。
多项研究表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s)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病理分级多样,从低级到高级发育不良,部分甚至可进展为浸润性癌。现阶段,磁共振成像(MRI)是临床上首选的IPMNs诊断及随访成像方式,其中三维(3D)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是一项关键技术。 为改善MRI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脑转移是癌症的一种严重表现,与不良的临床预后直接相关。尽管临床最近在放射肿瘤学、神经外科和系统疗法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为个性化脑转移患者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一个挑战。
线粒体是人类细胞中关键的能量产生组分,其在癌细胞代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PLoS ONE上题为“Mitochondrial fitness and cancer risk”的研究报告中,来自Wistar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肿瘤中识别出了
10%的结直肠癌肿瘤都携带有BRAF V600E突变,这就表明,靶向作用BRAF或许有望作为一种潜在的疗法。然而,BRAF抑制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有限的单剂可供使用,BEACON临床试验揭示了组合性疗法的潜力,即利用西妥昔单抗(cetuximab)来靶向作用EGF受体或能明显增强BRAF抑制剂在BRAF突变的结直肠癌治疗过程中的疗效。
2022年10月25日讯 /生物谷BIOON/ --日本药企第一三共制药(Daiichi Sankyo)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受理quizartinib的新药申请(NDA)并授予了优先审查:将quizartinib联用标准阿糖胞苷+蒽环类药物诱导和标准阿糖胞苷巩固化疗,以及将quizartinib作为巩固后的持续单一疗法,用于治疗新诊断的FLT3-ITD阳性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成人患者。
多种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异常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发病机制有关。AML患者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是核磷素1 (NPM1)和fms相关酪氨酸激酶3 (FLT3) 基因的变异,这两种基因都已被证明与治疗结果和生存期有关。
雄激素剥夺疗法(ADT)与放疗(RT)的顺序可能会影响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这与RT范围的大小有关。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评估了ADT顺序对接受ADT伴单纯前列腺RT(PORT)或全骨盆RT(WPRT)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