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或许会表现出大规模的基因组突变以及DNA折叠模式的改变,这或许有望帮助识别出潜在的治疗性靶点。
复发特异性靶向治疗联合DNA修复抑制或许有望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性策略来治疗受髓母细胞瘤复发影响的患者。
伊鲁阿克是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高选择性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伊鲁阿克对不同融合类型及耐药突变的ALK和ROS1阳性的肿瘤细胞均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在动物实验中也显示出优秀的抗肿瘤作用。
在中国,超重和肥胖人群已逾3亿人。实际上,肥胖既是一种特征,也是一种疾病,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肥胖者更易患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甚至是癌症等。
CAR-T细胞疗法已经在血液类肿瘤中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治疗效果,FDA也已经批准了多款CAR-T疗法上市。然而,CAR-T在治疗实体瘤方面仍然存在挑战。其中一个原因是CAR-T细胞附着于肿瘤外部,不易向肿瘤内渗透,因此对实体瘤效果不佳。而TCR-T细胞疗法成为攻克实体瘤的一种有潜力的方法。
真核生物细胞的每条染色体末端都包含着一种被称为端粒(Telomere)的结构,它是一段 TTAGGG 高度重复系列与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端粒的存在有两个作用:一是保护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区并防止它们被破坏。二是作为一个生命时钟,控制着细胞可以分裂的次数。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病毒感染、酗酒或血脂积累引起的肝脏炎症在肝癌发生中起关键作用。肝细胞损伤和死亡、肝脏中先天免疫细胞的活化以及肝细胞的代偿性增殖导致肝恶性转化,即通过含有HCC祖细胞的癌前病变发展为完全成熟的HCC。然而,这一恶性进程的根本机制仍然难以捉摸。因此,肝癌发生中炎症的调节具有重要的科学和临床意义,尤其是在从HcPCs到已建立的HCC的阶段。
目前,抛开传统手术、辅助性干扰因素、常规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治疗手段之外,免疫治疗已成为恶性黑色素瘤最主要的药物治疗手段,但仍存在耐药、临床应答率不足、免疫不良反应等问题,探究和阐明中国黑素瘤患者的发病和免疫治疗抵抗的新机制,开发筛选免疫治疗高效策略、提高患者应答率的新治疗方法迫在眉睫。针对上述问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陈翔、刘洪等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是肿瘤微环境(TME)的主要组成部分,影响癌症的特征,但目前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来揭示它们在不同癌症中普遍存在的特征。最近,有研究团队在单细胞分辨率下对癌症中CAFs及其亚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强调了CAFs在癌症生物学中潜在的异质性和可塑性。
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是肿瘤耐药、复发和预后差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免疫治疗及相关联合治疗方案给晚期肿瘤患者带来希望,系统探究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对于治疗选择、疗效预测、方案优化及开发新的免疫治疗靶点等有重要指导作用。 然而,目前科学家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仍缺乏系统深入的认知。
来自西班牙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维生素C或能在体外改善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原性特性。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维生素C来治疗这些细胞或能主要通过DNA的去甲基化过程。
近日,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等机构的研究者们,通过多组学联合分析手段,发现了甲状腺髓样癌中新的致病基因;并首次提出了甲状腺髓样癌的三类分子分型,指出了每种分子分型潜在的精准治疗方向。
《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最新一期特刊展示了新的癌症免疫治疗策略。继手术、放疗和化疗/靶向治疗之后,作为癌症治疗的第四大支柱的ICT已取得了巨大进展。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隐藏在肝脏和肺部中的残余肿瘤细胞,并描述了它们如何演变为这些器官中出现的转移瘤。
由NF-κB和Spp1所介导的MDA-9促进肝细胞癌的关键作用,并支持了使用MDA-9抑制剂来作为恶性肝细胞癌潜在疗法的理论依据。
ATF3和CH25H在肿瘤生长的背景下作为溶酶体降解的重要调节因子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