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是众所周知的肺部肿瘤发生的驱动因素。肿瘤细胞逃避严格的体内平衡控制的一种策略是通过减少强大的抗炎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NFAIP3)的表达,也就是众所周知的A20。在肺癌患者和小鼠模型中,作者观察到肿瘤细胞A20的固有缺失显著促进了肺癌的发生,并与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监视减少有关。在小鼠中,作者观察到这种效应完全依赖于细胞对干扰素- (IFN-)信号的敏感性增加,通过异常激活罐结合激酶1 (TBK1)和下游信号
Anoctamin 1 (Ano1,又名TMEM16A) Ca2+激活Cl-通道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已知和厚朴酚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的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然而,和厚朴酚的分子靶点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厚朴酚是否通过靶向Ano1通道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和厚朴酚的一种新的抗癌机制,它通过靶向Ano1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之一,具有多种病理特征。肿瘤干细胞(CSCs)在肿瘤转移和耐药中起重要作用,但其潜在的临床意义和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此外,许多研究结果也表明,miRNAs在肿瘤进展过程中的CSCs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课题组最近发现NCAPH作为众多泛癌症生物标志物之一,它是染色体组织中凝聚I复合物的非smc调节成分之一。然而,NCAPH如何在NSCLC中增加,以及NCAPH促
肿瘤免疫治疗是目前发展最快的肿瘤治疗方法之一,但目前只有大约20-30%患者获益,大量研究报道实体肿瘤免疫抑制的重要原因是无或极少抗肿瘤T细胞浸润,而浸润的T细胞以促肿瘤的TH2或者Tregs为主。对于其潜在机制,既往研究主要认为幼稚T细胞更多地被诱导分化为免疫抑制的T细胞(Treg, TH2),CTL和TH1更易被诱导凋亡
肠道菌群是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据估计,人体消化道内寄生的细菌数目高达100万亿,因此常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 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不断成熟,为现代生命科技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基因测序的助力下,肠道菌群的研究开始进入“井喷期”,越来越多的科学试验发现,肠道微生物组不仅对机
近期,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华东医药子公司中美华东制药、ImmunoGen等公司已在中国启动一项评估IMGN853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的3期临床研究。公开资料显示,IMGN853(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是华东医药超3亿美元自ImmunoGen公司引进的一款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预计将于2021年下半年在美国递交上市申请。
强生(JNJ)旗下杨森制药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批准daratumumab皮下(SC)制剂——Darzalex Faspro(daratumumab and hyaluronidase-fihj,达雷妥尤单抗-透明质酸酶),与泊马度胺、地塞米松联合用药(D-Pd方案),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成人患者,具体为: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疗法(包括含来那度胺和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的疗法)的MM患者。
第一三共制药(Daiichi Sankyo)与阿斯利康(AstraZeneca)近日联合宣布,评估HER2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DC)Enhertu(fam-trastuzumab deruxtecan)二线治疗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全球3期DESTINY-Gastric04试验(NCT04704934)已对首例患者进行了给药治疗。
从变形虫到斑马,所有生物都在进化。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来自环境的压力导致具有某些特征的个体在群体中变得更加普遍,而具有其他特征的个体则变得不那么普遍。癌症也不例外。在一个不断增长的肿瘤中,具有最佳资源竞争能力和抵御环境压力的癌细胞将在频率上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在微观上的“适者生存”。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型癌症免疫疗法,它利用在体外经过基因改造的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来寻找和摧毁恶性肿瘤。这些经过基因改造的NK细胞能够区别癌细胞和健康细胞,虽然肿瘤内和肿瘤周围通常混杂着健康细胞,但是它们仅破坏癌细
Auris Medical宣布将利用OligoPhore寡核苷酸递送平台开发RNAi疗法,用于治疗KRAS突变驱动的结直肠癌。OligoPhore是Auris 6月3日收购的Trasir Therapeutics(收购后更名为Altamira Therapeutics)的代表技术。
免疫疗法的诞生不仅革命性地改变了癌症治疗的效果,而且还改变了癌症治疗的概念。无数患者因此延长了生命期,改善了生活质量。当年,癌症免疫疗法被各大顶级学术期刊评为最佳科学突破,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颁给了该领域的两位科学家James P. Allison和本庶佑。 然而,癌症免疫治疗并非是完美的,它通常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甚至创伤性的副作用,如:脱发。 近日,发表在《Science Immunology》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和瑞士日内瓦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在癌症免疫治疗中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反应既限制了毒性,又保留了抗肿瘤功效。研究人员希望这一发现有朝一日能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好的靶向性,以及更有效和更少伤害的治疗方法,让他们获得无毒副作用的免疫治疗。 众所周知,在癌症治疗过程中
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人类早期发育过程中细胞分裂的随机错误引起,导致21号染色体多了一个拷贝。这个额外的拷贝是导致与该综合征相关的发育变化和身体特征的原因,包括对白血病的易感性。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儿童在其生命的头五年内患骨髓性白血病的风险增加了150倍。然而,21号染色体的额外拷贝容易导致白血病的机制仍不清楚:白血病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开始产生的确切血细胞类型,以及导致这种细胞成为白血病前期的基因改变,在此之前是未
靶向PD-1/PD-L1轴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在多个适应症的癌症患者亚群中产生持久的临床应答,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尿路上皮癌(UC)和肾细胞癌(RCC)。在此,作者对366例患者的PD-L1免疫组化(IHC)和肿瘤突变负担(TMB)与RNA-seq进行了补充,以确定统一的和适应症特异性的分子谱,这些分子谱可以预测这些
带量采购如今已呈常态化,除了国家带量采购、省际联盟采购之外,省级带量采购、省内地区联盟采购也在进行中
在一项新的临床研究中,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Tom Powles教授及其团队发现一种能够检测微量循环癌症DNA的血液测试方法可能能够识别癌症复发的风险并指导膀胱癌术后的精确治疗。这一发现可能会改变我们对手术后癌症护理的理解。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tDNA guiding adjuvant immunotherapy in urothelial carcin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