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1日是世界肺癌日(worldlungcancerday),旨在提高人们对肺癌严重程度的正确认识并促进进一步的研究,消除大众对该疾病的误解。世界肺癌日于2012年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和国际呼吸学会论坛共同设立,目前2023年WLCD还没有正式的主题,去年WLCD的主题是“重视预防胜于对长期生存的期望”。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严重且常见的癌症,而免疫治疗在近年来对其治疗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阿替利珠单抗与贝伐珠单抗的联合治疗被证明在HCC患者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体重指数(BMI)是否会对这种免疫治疗产生影响呢?本文将介绍相关的研究数据和结果,帮助您了解HCC患者BMI在免疫治疗中的重要性。
每年8月是国际免疫宣传月,强调了为所有年龄段的人常规接种疫苗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免疫疗法(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疗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癌症治疗方法。然而,癌症疫苗的成功更不容易实现。虽然针对特定病毒的疫苗已被广泛用于预防癌症的发生,但只有两种疫苗可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率:sipuleucel-T和talimogenelaherparepvec。这代表了两种有吸引力的方法:接种针对同源抗原的疫苗和使用原位肿瘤进行启动反应。本文将借免疫宣传月之际,就肿瘤治疗性疫苗研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展开讨论。
随着以PD-1/PD-L1,CLTA-4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领域获得优秀的战绩后,找到下一个可用于临床治疗的免疫检查点成为了诸多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的研究热点,TIGIT更是这其中被认为具有潜力的靶点之一。
虽然茯苓在中医传统中被广泛应用,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茯苓可以直接治疗癌症。茯苓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多糖类化合物和茯苓酚,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潜力。一些实验室研究发现,茯苓提取物对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需要知道的是,这些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需要更多的科学实验和临床研究来证实其抗癌效果。
口蘑并不是一种致癌食物。相反,口蘑被认为是营养丰富且有益健康的食物之一。口蘑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对人体的健康有多种益处,包括加强免疫系统、降低胆固醇、促进消化等。
日前,华东医药发布消息,公司与美国合作方ImmunoGen,Inc.合作开发的索米妥昔单抗注射液(ELAHERE?)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开出处方。
肝转移癌是指原发肿瘤不在肝脏,但是伴随着病情的进展,恶性肿瘤无论是通过血液、淋巴或者是直接侵犯,长到肝脏上形成肿块的一大类疾病。肝转移癌来源的肿瘤非常多,比较常见的胃肠道的肿瘤,像胃癌、结直肠癌,还有邻近器官的肿瘤,像胆囊癌、胰腺癌都会转移到肝脏。另外呼吸系统的肺癌,女性常见的乳腺癌,还有一些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都可以转移到肝脏。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2005年刊发了一篇文章,称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大学的Bahi Takkouche教授及其合作者对已发表的研究进行mata-分析后,发现染发剂并不增高膀胱癌或乳腺癌风险。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两组科学家在尝试体外培养白细胞时,意外发现了一类能促进白细胞集落形成的未知因子。这些未知因子后来被命名为集落刺激因子,其中也包括升白针中的主要成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癌又合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此类肿瘤的生物行为温和,预后较好,因此很多人叫它“懒癌”。顾名思义,“懒癌”说明这类的肿瘤生长速度慢,进展慢,因此有着较高的临床治愈率。通过早期手术治疗,五年生存率可高达80%以上。
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多种晚期实体瘤中获得积极的治疗效果,并逐渐从晚期向围术期治疗阶段应用。然而针对食管鳞癌进行新辅助免疫单药治疗的安全性与获益情况尚未见报道,同时缺乏明确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用于预示食管鳞癌免疫治疗的疗效。在今年2月28日,我国自主研发的PD-L1抑制剂阿得贝利单抗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潜精研思,不断求索,阿得贝利单抗在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鳞癌(ESCC)治疗中同样取得瞩目成就。
随着众多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和获批上市,免疫治疗已在肿瘤治疗领域大放异彩。值得关注的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免疫治疗占据着重要篇章。近期,Cancer(2023 IF=6.2)发表了一项探讨患有糖尿病的NSCLC应用PD-1抑制剂治疗疗效的研究,为患者达到更好的免疫治疗疗效指引方向。
曲妥珠单抗是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的基石药物,显著改善了该类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状况,其传统给药方式以静脉输注为主。但在今年年初,曲妥珠单抗皮下注射新剂型走入中国临床,这一创新剂型实现了乳腺癌抗HER2靶向治疗领域的给药方式变革,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更为便捷的治疗体验。
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分泌出的淡黄色黏稠的分泌物干燥后和脱落的外耳道上皮混合,称之为耵聍,俗称耳屎。耵聍在空气中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耵聍则如黏稠的油脂,俗称油耳。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阻隔黏附异物的作用,平时借助咀嚼、张口、打哈欠等运动大多会自行排出。所以,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频繁掏耳朵的,耳屎形成后会自动排出。相反,如果在掏耳朵过程中造成频繁的摩擦和损伤,反而会加速代谢过程,甚至影响耵聍的脱落,形成耵聍栓,堵塞耳道。
专家指出,事实上,抽血、拍胸片等常规体检关注的多为基础病、慢性病,和癌症筛查有着很大区别。不少癌症的早期症状与普通疾病症状相似,容易被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癌症最终演变成中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