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其中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人,占全球23.7%;而我们日常生活的不良作息、饮食习惯,可能都会为癌症埋下隐患。癌症听上去很可怕,但是其实癌症是可以早期发现的。
7月14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和粮食农业组织(以下简称“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发布了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第2B组),联合专家委员会重申其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简称NK细胞)是我们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类型,特别是属于淋巴细胞的一部分,主要存在于人体的淋巴系统。NK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并消灭体内的异常细胞,包括感染病毒的细胞和癌细胞。它们之所以被称为“自然杀伤”细胞,是因为它们不需要像T细胞那样接受特殊的训练或刺激就能识别并杀死目标细胞。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是治疗淋巴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目前我国淋巴瘤auto-HSCT在整体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规范、合理应用auto-HSCT仍是国内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基于国内主要auto-HSCT中心的经验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牵头制定了该指导原则,从auto-HSCT的适应证、干细胞的动员与采集、干细胞的冻存与复苏、预处理、移植相关并发症、移植期间的护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应用auto-HSCT治疗淋巴瘤,为患者带来获益。
肝细胞癌(HCC)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目前,肝移植、手术切除和消融是治疗选择,但大多数患者并不适合这些治疗方法。因此,局部治疗,如经动脉栓塞(TAE)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也是不错的手段。TAE和TACE通过阻塞肝动脉来限制肿瘤生长,但复发率仍然很高。因此,急需提高动脉内治疗的效果。
食管癌是食管的一种侵袭性癌症,预后非常差。根据 GLOBOCAN 2020,全球新增食管癌病例中有一半发生在中国。饮酒和吸烟、巴雷特食管、贲门失弛缓症、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饮用热饮料和胃食管反流病 (GERD) 会增加患这种癌症的风险。食管癌的两种常见组织学类型是鳞状细胞癌和腺癌。这种癌症的治疗选择包括食管切除术、放射治疗、食管支架、化疗和免疫治疗。
胰腺导管腺癌(PDAC)和远端胆管癌(dCCA)是侵袭性很强的肿瘤,死亡率较高。胰腺和远端胆管具有共同的胚胎发育。因此,PDAC和dCCA表现出相似的组织学特征,使得常规临床实践中的鉴别诊断具有挑战性。然而,其也存在显著差异,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放疗和抗HER2靶向治疗是HER2+乳腺癌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两者联合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23年3月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医保正式落地,抗HER2靶向治疗方案更加丰富,进一步探索放疗联合抗HER2治疗药物的具体应用、疗效和安全性,对优化HER2+乳腺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有重要价值。
肿瘤发生与肠道失调有关,对于患有此类疾病的个体的粪便采用鸟枪式宏基因组测序可构成一种用于早期诊断几种癌症的无创性方法。抗生素的摄入和肠道微生物群组成之间的预后相关性促使研究人员开发检测肠道微生态失调的工具,以实现患者分层和以微生物群进行临床干预。此外,自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肿瘤学中出现以来,在患者治疗之前明确用于预测其疗效的生物标志物一直是一个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瘤种,分类多样而复杂,病理级别高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预后较差,是当前肿瘤领域的难题之一。在6月初召开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2023年会中,也发表了多项神经内分泌瘤(NETs)诊疗相关的前沿进展。本次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依荷芭丽·迟教授,对本次ASCO大会中报告的NETs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解读。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四大癌症死亡原因,针对特殊分子亚型进行的靶向治疗是提高CRC疗效的治疗手段之一。BRAF V600E突变与转移性结直肠癌 (mCRC) 的不良预后相关,基于III期BEACON研究的结果,目前BRAF抑制剂encorafenib联合西妥昔单抗已成为BRAF V600E突变型mCRC患者二线和三线治疗的标准方案,但此类患者目前尚无一线标准治疗选择。基于此,FIRE-4.5研究评估了FOLFOXIRI三联化疗(5-FU+LV+奥沙利铂+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或贝伐珠单抗在BRAF V600E突变型mCRC患者一线治疗中的应用,近期该研究结果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45.3)。
“研究发现,炎症负荷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可以让我们有效预测肿瘤患者生存预后和生活质量,高炎症负荷的患者的存活率明显低于低炎症负荷的患者。”北京世纪坛医院石汉平教授建议,对于具有高炎症负担的癌症,如胰腺癌和肺癌,持续监测炎症负担尤为重要。 2022年10月,石汉平教授团队的一项新成果发表在临床营养领域国际权威期刊《Clinical Nutrition》上,研究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炎症负荷指数(Inflammatory burden index,IBI),据此将恶性肿瘤分为高、中、低炎症负荷三种类型,为创新肿瘤治疗提供了重要思路。
胃癌患者的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会因个体差异、年龄和性别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成年男性的正常血红蛋白范围是13.5克/分升到17.5克/分升,而成年女性的正常范围是12克/分升到15.5克/分升。胃癌患者可能面临血红蛋白水平的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肿瘤对身体造成的影响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
癌症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发展和进展涉及多个复杂的分子和细胞过程。斯鲁利单抗通过靶向特定的分子靶点,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它能够阻断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促使癌细胞进入凋亡状态,从而减缓疾病的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常见的肺癌类型,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最近,一项名为KEYNOTE-671的临床研究取得了积极的中期结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免疫肿瘤(IO)的靶向药物中,Ab类药物由于其优秀的靶向性被人们广泛关注,一直是研发的重点。而小分子靶向药是区别于Ab类IO药物中的另一重要类别,同样可通过多种途径用于肿瘤治疗,而且其本身的众多特点也能够用于弥补Ab类药物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