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标准一线化疗是紫杉醇联合卡铂。然而现阶段化疗联合其他类型治疗,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益处尚不清楚。近期,医学顶刊新英格兰杂志同时刊发了两项3期临床实验的主要结果,分别探究了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以及化疗联合Dostarlimab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的协同作用。本文将通过这两项试验带领大家展开对子宫内膜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具体讨论,并对未来的治疗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近日,clinicaltrials.gov网站登记了一项PD-1/VEGF双抗Ivonescimab(依沃西单抗,AK112)联合化疗头对头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单抗,K药)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III期研究(HARMONi-3)。
日本近畿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的HidetoshiHayashi等开展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单臂二期临床试验(WJOG10818L),奥希替尼与阿法替尼轮换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C。
随着医学诊疗水平的进步,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的治疗手段也更加多样,除传统的放疗、化疗模式外,靶向与免疫治疗也给mCRC患者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同时,联合治疗探索模式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方向。2023年ASCO年会期间,由广东省中医院张海波教授团队领衔开展的一项西妥昔单抗+呋喹替尼治疗mCRC安全性和有效性I/Ⅱa期CEFRU研究以摘要形式公布。借此契机,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张海波、李勇两位教授结合上述研究数据,就mCRC三线治疗相关探索为广大临床医生进行研究解读及发表个人学术见解。
结直肠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80%直肠癌患者在初诊时已经处于进展期,无法直接进行手术。目前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式,然而新辅助放化疗后行手术治疗的间隔期仍存在争议。
胆管癌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癌症,虽然它少见,但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目前,该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迄今为止也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虽然一些人通过化疗获得了症状改善,但效果并不显著。由于该疾病没有可靠的早期诊断方法,因此确诊患者往往属于疾病晚期,这对治疗的有效性和预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近30年以来,大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二线根治性治疗一直是多步骤方案,首先是铂类化疗,然后是大剂量化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HDT-ASCT)缓解的患者。然而,这一人群中只有一半的患者可能适合该方法。axi-cel是一种一次性给药的抗cd19自体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之前已被批准用于三线或更晚的治疗。新英格兰在近期发表了3期ZUMA-7试验,这项试验旨在在早期复发性或原发性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比较axi-cel和二线标准治疗,主要结局为无事件生存期。通过47.2个月的标准随访时间,axi-cel作为早期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二线治疗导致总生存期明显长于标准治疗。本文将与大家一起深度解析一下2023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应该如何规范地进行治疗。
鲁比卡丁是30年用于SCLC的新的化疗药,鲁比卡丁是RNA聚合酶II的抑制剂,能够与DNA双螺旋结构上的小沟共价结合。RNA聚合酶II在肿瘤细胞转录过程中往往过度活化,鲁比卡丁可使得肿瘤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畸变、凋亡、最终减少细胞增殖。
肝内胆管癌(iCCA)是原发性胆道恶性肿瘤的第二常见类型,占所有原发性肝肿瘤的10%至15%。手术切除虽然是治疗方案,但仅有20%至30%的患者能够在切除后的五年内存活。近年来,通过将PD-L1抑制剂度伐利尤单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应用于晚期患者,总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该方案现已被视为新的治疗标准。由于iCCA患者的长期手术预后往往较差,50%至70%的患者会发生肿瘤复发,因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改善全身治疗需求的重要选择。淋巴结转移(LNM)是肿瘤复发主要的预测因素之一,可能存在于高达40%至60%的患者中,甚至可能出现在早期小肿瘤患者身上,其在术前临床成像中很难进行评估。因此,淋巴结清扫(LND)已被公认为对iCCA切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标准治疗。
乳腺癌是全球常见的癌症,其中超过70%为HR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是这部分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许多晚期患者会对CDK4/6抑制剂和现有的内分泌疗法产生耐药性,导致其治疗选择有限。目前,HR+/HER2-转移性疾病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仍仅为30%。
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及消化等都会有明显改变,而对于肿瘤患者在放、化疗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营养不良。夏季气温高,微生物也多。癌症患者应该如何安度长夏,从饮食起居角度,以下给你贴心的建议: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导致HCC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在20-30%的病例中,NAFLD可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约有20-25%的NASH患者会发展成肝硬化,这是导致HCC发展的强风险因素之一。
可切除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GC/GEJC)患者的预后不良,标准治疗手术+新辅助辅助化疗的生存期有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治疗联合标准化疗可改善晚期和/或转移性癌症患者的临床结局。近期,阿斯利康在2023年ASCO大会上公布MATTERHORN3期研究的结果,对于可切除、早期和局部晚期(ⅱ期、ⅲ期、ⅳa期)胃癌和胃食管结合部(GEJ)癌患者,新辅助(术前)化疗与单独新辅助化疗相比,在关键次要终点病理完全缓解(pCR)方面有统计学显著和有临床意义的改善,这预示着胃癌治疗界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天,就让我们借由MATTERHORN试验来充分了解一下胃癌免疫联合化疗的治疗进展。
近日,石药集团开发的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或EGFR靶向治疗(如第三代EGFR抑制剂,包括奥希替尼)无效的转移性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同类抗体药物偶联物CPO301,获得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
PHAROS研究(NCT03915951)是一项单臂、开放性标签、多中心二期临床实验,BRAF抑制剂康奈非尼(Encorafenib)联合MEK抑制剂比美替尼(Binimetinib)治疗BRAF600突变转移性NSCLC。康奈非尼450mg每天一次,比美替尼45mg每天二次,每28天一个疗程,直至肿瘤进展或无法耐受或其它原因。如果永久停用比美替尼,允许继续使用康奈非尼。如果永久停用康奈非尼,则同时停用比美替尼。
结直肠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2位,死亡率居第4位,以手术、化疗和放疗为主要综合治疗。对于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来说,化疗疗效已进入平台期,分子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改善晚期结直肠癌生存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