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分型将成为未来乳腺癌治疗中提升疗效的关键策略
第十八届全国乳腺癌会议暨第十九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SIBCS)于2024年10月17日至19日在上海召开。本届大会既有国际学者呈现乳腺癌诊疗的国际视角概览,也有中国学者针对本国国情的深度论述;既有大师们的精彩专论,也有青年学者的风采展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团队乳腺癌精准分型系列研究在国内外学界广受关注,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最新研究将先后登顶国际四大医学期刊中的《英国医学杂志》正刊(BMJ)和《美国医学会杂志》正刊(JAMA)。值此之际,特邀邵志敏教授分享中国乳腺癌重要基础转化研究和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协作及展望。
近年来,您和团队提出的“复旦分型”,为乳腺癌精准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能否请您分享,复旦分型为乳腺癌临床实践带来哪些影响?还有哪些重要的基础转化研究值得关注?
邵志敏教授:乳腺癌的治疗历史已逾百年,从最早的外科手术治疗,到后来的辅助治疗,再到如今的分型治疗,其治疗技术无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然而即便在现行的分型治疗框架下,我们仍然面临着治疗上的重重挑战和局限。例如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得益于抗HER2药物的广泛应用,治疗效果已实现了显著提升。但对于三阴性乳腺癌(TNBC),尽管付出了诸多努力,但疗效的提升仍十分有限;而在激素受体(HR)阳性/HER2阴性(即Luminal型)患者中,疗效的提高亦未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水平。这些挑战促使我们思考乳腺癌诊疗的未来该如何进一步发展。
本团队在过去十余年的研究中致力探索更加精准的分型治疗策略。具体而言,我们在现有分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乳腺癌亚型,并着力识别特定的治疗靶点,以期指导临床实践。特别是在TNBC领域,我们提出了“复旦分型”及其相应的分型治疗理念。通过一系列严谨的临床研究,我们充分验证了精准分型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
此外,我们正积极拓展这一精准分型策略的应用范围,将其引入至HR阳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尤其是针对CDK4/6抑制剂耐药的晚期患者。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这一策略在提高疗效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前景。因此我们相信,精准分型将成为未来乳腺癌治疗中提升疗效的关键策略。
乳腺癌领域,精准治疗是大势所趋,为患者谋求更优的疗效和预后。能否请您介绍,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协作如何开展?可以从哪些方面加强这一协作关系?
邵志敏教授:精准治疗在各类实体瘤的治疗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无疑是未来肿瘤治疗领域的关键性发展方向。为了不断优化精准治疗的策略并切实提升其临床疗效,我们需要汇聚从事精准治疗的专家和合作伙伴,共同推进这一领域的工作。
基于此,我们提议成立“乳腺癌精准治疗协作组”(BCTOP),旨在推动以精准分型治疗为核心理念的协作与研究。借助BCTOP平台,我们希望能够加速精准治疗相关临床研究进程。期待通过这一协作组的不懈努力与持续探索,推动精准治疗在乳腺癌领域的广泛应用,并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治疗方案及更为理想的预后。
基于乳腺癌的异质性,乳腺癌的精准治疗之路仍有诸多挑战,能否请您谈谈,您对未来乳腺癌的精准治疗有何展望?
邵志敏教授:众所周知,乳腺癌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这不仅体现在TNBC患者中,在腔面型乳腺癌患者中也同样存在。因此传统的“一刀切”治疗方式显然不再适应当前的治疗需求。因此,我们在现有分型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深化“精准分型”的治疗理念。未来希望借助现有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空间组学等其他现代组学技术,对乳腺癌的异质性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通过对乳腺癌异质性的全面研究,结合精准分型的先进理念,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从而大幅提升治疗效果。我坚信,这将是未来乳腺癌治疗领域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同类文章排行
- 精准分型将成为未来乳腺癌治疗中提升疗效的关键策略
- 阿法替尼治疗奥希替尼耐药患者的相关研究进展
- 帕博利珠单抗和雷莫芦单抗治疗PD-L1阳性NSCLC,一半患者实现了主要病理缓解
- 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前“组合拳”显威,57.8%患者实现病理完全缓解!
-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免疫疗法对比:阿替利珠单抗vs度伐利尤单抗
- 双药组合显著改善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
- 诱导化疗成宫颈癌治疗新策略,生存期显著延长
- 靶向治疗“失效”?四大基因突变揭示肺癌耐药原因
- 中位总生存期18.5个月VS10.8个月!电场疗法获FDA批准联手PD-1/PD-L1抑制剂!
- 抗心绞痛药物在肺癌治疗中的潜力:三甲嗪显著提高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