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恒瑞医药宣布,创新药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在两项3期临床研究中分别达到主要研究终点:一项为联合紫杉醇和顺铂用于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另一项为联合化疗用于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恒瑞医药在新闻稿中表示,将于近期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递交上市前的沟通交流申请。
如果说正餐是端庄优雅的正宫娘娘,那么零食就是风情万种的贵妃娘娘。面对着正餐和零食两位“娘娘”,科普君发出了成年人的呐喊:“我都要!”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管好医保资金,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近日医保谈判再次响应了李克强总理强调的利民政策。今天,2020年医保目录调整工作进入最后一天,随着进程推进至谈判阶段,作为“重头戏”的抗癌药物,哪些主角能加冕医保的光环?我们拭目以待。
杨拴盈教授:靶向治疗的药物是根据靶点来设计的,像钥匙和锁一样,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就是靶向治疗。靶向治疗和化疗,其它的治疗不同,它属于精准治疗,有靶点用相应的靶向药物,效果会好,有效率一般可以达到70%左右,个别药物可以达到80%。
其实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意识到了肠道对于健康的重要性,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所有疾病,始于肠道(Alldiseasebeginsinthegut)”。早在2018年11月,NatureMedicine曾发表过病历报告证明粪菌移植对免疫治疗相关并发症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同年,Science杂志又连发三篇重磅文章,聚焦肠道微生物对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性。
德国科隆大学医院的A. Kron博士等用二代DNA测序方法(AmpliSeq或GeneRead)检测了337例MET异常而且EGFR阴性IIIB/IV期NSCLC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样本,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了其中275例的MET扩增和RET/ROS1/ALK融合,用免疫组化(IHC)检测了其中227例的PD-L1表达。
近日,诺诚健华奥布替尼片(orelabrutinib)在国内的注册申请进入“在审批”阶段,有望于近期获得批准,用于单药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以及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成为继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后国内第三个上市的BTK抑制剂。
12月15日,德琪医药有限公司(简称“德琪医药”)宣布,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在最新版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实践指南(NCCNGuidelines?)中添加了三种selinexor(ATG-010)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的组合方案,分别为:基于BOSTON研究支持的SVd方案(selinexor+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基于STOMP研究支持的SDd方案(selinexor+达雷妥尤单抗+地塞米松)以及SPd方案(selinexor+泊马度胺+地塞米松),其中,SPd是一种全口服的治疗方案。本次NCCN?指南更新只涉及selinexor内容的更新,值得注意的是,SVd方案成为了指南的1类推荐方案,这也标志着以selinexor为骨架的治疗方案将为MM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近日,亿腾景昂药业在研产品EOC202(eftilagimodalpha)的海外合作伙伴Immutep正式对外公布了其在欧洲开展的临床IIb期试验(AIPAC)结果,数据令人鼓舞。这是全球首次观察到作为抗原递呈细胞(APC)激动剂的LAG3融合蛋白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使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OS)获益。结果表明,总患者人群OS改善趋势明确:eftilagimodalpha与化疗联合同对照组相比,中位OS延长2.7个月;同时在预先设定的患者人群中亦观察到显著的且有统计学差异的OS获益:其中在65岁以下的患者人群,中位OS延长7.1个月,较对照组提高近50%(21.9个月vs.14.8个月);在低单核细胞计数的患者人群,中位OS延长9.4个月,较对照组提高达74%之多(22.4个月vs.12.9个月)。
Athenex和Almirall公司今天联合宣布,美国FDA已批准Klisyri(tirbanibulin)上市,用于局部治疗面部或头皮的光化性角化病(actinickeratosis,AK)。光化性角化病是一种因为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下导致的皮肤癌前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10-15%的AK病变将发展为皮肤癌。
近年来,随着医疗的进步,靶向药物的不断上市,使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2015年,中国新发乳腺癌病例达27.2万。我国乳腺癌发病高峰不同于欧美国家,第一个高峰在45岁~55岁之间,较西方女性年轻了10岁~20岁;另一个高峰则在70岁~75岁之间。据了解,《2017年中国肿瘤的现状和趋势》报告显示,乳腺癌发病率位列女性恶性肿瘤之首。
肝细胞-胆管细胞癌(cHCC/CCA)是一种罕见但高度侵袭性的原发性肝癌,其疾病特征兼具肝细胞癌(HCC)和胆管癌(CCA)。患者的总体预后仍然较差,中位总生存期仅为9个月。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而肝移植(LT)并没有显示出比手术切除更好的临床疗效。对于不能切除的病例,非手术治疗选择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放射栓塞术或全身化疗,但目前仍然缺乏可靠的疗效数据。至于系统治疗,较小的系列研究显示了铂类化疗(如吉西他滨/顺铂)优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索拉非尼),但没有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由于缺乏针对特定疾病的治疗方案,且不存在标准化的治疗方案,cHCC/CCA患者通常采用个体和部分试验性的治疗方法。
EGFR21奥西替尼耐药后,基因检测还是EGFR21突变和18突变,患者不能承受化疗,应该怎么办?
近年来,肿瘤的治疗不再禁锢于传统手术和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抗肿瘤治疗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例如KRAS、TP53等“不可成药”的靶点仍没有有效的靶向药。而PROTAC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将靶点从“无成药性”变成“有成药性”。传统的靶向药需要与目标蛋白(通常是其活性位点)牢固结合,由于PROTAC蛋白质降解剂仅需与目标蛋白弱结合便能对其进行特异性“标记”,因此PROTAC降解剂可能解决目前“不可成药”的约80%蛋白质组。对不能进行传统靶向治疗的患者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特殊类型的白细胞或会促进脑癌组织死亡。但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大量的脑癌组织死亡或与恶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率下降直接相关,恶性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成年人群中常见的致死性脑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