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发布通知,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TKI抑制剂尼达尼布(nintedanib,Ofev)在中国提交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批准。根据勃林格殷格翰早前发布的新闻稿,此次获批的新适应症为:用于治疗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PF-ILD)。值得一提的是,FDA曾授予尼达尼布用于PF-ILD的突破性疗法认定。
12月17日,复宏汉霖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受理了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HLX01用于新适应症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上市注册申请。此前,HLX01已于2019年2月获NMPA批准上市,目前可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和白血病适应症的治疗。
12月17日,安进公司向外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美罗华?(Rituxan?,rituximab,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RIABNI?(rituximab-arrx)在美上市,用于治疗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韦格纳氏肉芽肿病)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RIABNI将于2021年1月在市场开始销售。
德国科隆大学医院的A. Kron博士等用二代DNA测序方法(AmpliSeq或GeneRead)检测了337例MET异常而且EGFR阴性IIIB/IV期NSCLC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样本,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了其中275例的MET扩增和RET/ROS1/ALK融合,用免疫组化(IHC)检测了其中227例的PD-L1表达。
失眠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据统计,高达60%的癌症患者有常见的失眠问题。
在过去的11月,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与觅健共同发起,百济神州公司支持,开启“为你千方百济——全国肺癌专家讲座”!全国八大站点,八位知名专家,八场讲座,为患者答疑解惑!
在高科技的“加持”和赋能下,肿瘤也能被精准打击甚至歼灭。将来或有一天,人们将不再谈“癌”色变。
“为什么我一检查就是肝癌中晚期?”“为什么我的肝肿瘤不能用手术切除?”“肝癌治疗方法那么多,晚期肝癌还有救吗?”……
如果罹患肺癌是不幸的,但是如果有ALK突变,你一定是不幸中的幸运儿。ALK突变被业界成为“钻石”突变,因其药物的高有效性和长生存性,目前现有药物即可为患者获得中位7-8年的生存时间。而2020年,更是各大ALK-TKI丰收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见证了首个国产ALK-TKI上市,我们见证二代TKI塞瑞替尼获批一线适应症,也见证各大TKI一线数据纷纷曝阳……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今年ALK领域的大事件。
近日,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PARP抑制剂氟唑帕利胶囊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既往经过二线及以上化疗的伴有胚系BRCA突变(gBRCAm)的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患者的治疗。至此,恒瑞医药已有7个创新药在中国获批上市。
昨天,医保谈判的最后一天,伴随着万众瞩目的PD-1抑制剂谈判结束,2020年医保谈判落下帷幕。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如何治疗才能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获益成了医学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的重要问题。随着近几年来创新药物的陆续面市,让晚期患者看到活下去的希望,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创新方案也正在被挖掘,近年来许多数据表明用好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能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获益。
距上次2019年盘点小细胞肺癌(SCLC)治疗方式已有一年(详情戳:2019盘点),这一年可谓是收获满满的一年,今天,我们再次盘点一下2020年国内小细胞肺癌的最新治疗,以供大家学习。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已成为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帕博利珠单抗(K药)、纳武利尤单抗(O药)、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O+Y)以及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T+A)已被批准用于晚期肝细胞癌(HCC)的治疗。近日,《TheOncologist》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系统地回顾既往研究文献,并总结了肝癌患者接受ICIs治疗的疗效。
人体表皮因子受体2(HER2)是一种重要生物标志物,在许多不同的组织中有普遍表达,并且其过表达已被认为是多种癌症类型的基因驱动因素。目前已经发现HER2在乳腺癌、胃癌、结肠癌和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中高度表达。即使曲妥珠、帕妥珠单抗等一线药已经极大地延长了患者的总生存期,但耐药问题仍然是临床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新型抗HER2靶向疗法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肝癌全球发病率位居癌症发病率第七位,死亡率位居第二位,5年生存率仅为18%,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肝细胞癌占肝癌发病率的90%,且表现为高耐药性。多靶点激酶抑制剂(TKI)索拉非尼是FDA批准的首个肝细胞癌靶向药物,该药物虽然可以使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2-3个月,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真正获益的肝癌患者仅为少部分。由于耐药性的出现,多数患者会在6个月内出现索拉非尼难治。因此,耐药机制的揭示和新疗法的需求迫在眉睫。 图一小檗胺与索拉非尼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