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纽约大学Grossman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神经组织或能保持胰腺癌细胞免于饥饿;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对癌细胞、小鼠和人类组织样本进行研究后发现,胰腺癌细胞或能通过向神经组织发送信号来避免饥饿,这些神经组织生长在密集的肿瘤上并能够分泌营养物质。
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s, iNKT cells)是一种先天样CD1d限制性T细胞,表达恒定T细胞受体(iTCR),在胸腺中经历了一种独特的分化程序,获得了NK样特性,包括具有强大的细胞毒性,可快速分泌细胞因子,可有效转运到组织中等。与NK细胞不同的是,NKT细胞的靶点识别受到CD1d限制(NKT细胞与由CD1d递呈的糖脂相互作用),类似于T细胞识别靶点受HLA限制。在一些类型的肿瘤中,iNKT细胞在原发性肿瘤中的存在与良好的预后相关。大量研究显示,iNKT细胞具有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潜能。
近日,总部位于加州的InterVenn Biosciences(下称InterVenn公司)宣布完成3400万美元的B轮融资,Anzu Partners领投了本轮融资,Genoa Ventures、Amplify Partners、True Ventures等机构也参与了本轮融资。 蛋白质糖基化(protein glycosylation)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在细胞和机体内发挥着重要功能,参与调节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蛋白质糖基化异常可导致炎症、癌症等疾病的发生。随着质谱分析等技术的进步,糖蛋白质组学(glycoproteomics)正在被用于发现和鉴定与疾病的发生和进展相关的糖蛋白。
继"T+A"靶免联合一线治疗肝癌获批后,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在肝癌领域已成大势所趋,不论是国产PD-(L)1还是进口PD-(L)1,都加入了免疫联合治疗方案的研究行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肝癌领域取得突破进展的靶免联合方案有哪些? "T+A"方案 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的"T+A"方案,让肝癌一线治疗正式进入了免疫治疗时代。IMbrave150是一项全球、多中心、开放性III期临床研究,共招募了501例未接受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按2∶1随机接受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或索拉非尼。研究的主要终点是OS以及PFS,次要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至疾病进展时间(TTP)等。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医疗手段被发明出来。连疫苗也逐步从传统的灭活疫苗发展到各类载体疫苗,但其安全性真能经受得住考验吗? 11月16号,nature发布了名为《A long-term study of AAV gene therapy in dogs with hemophilia A identifies clonal expansions of transduced liver cells》的文章。简单的概括下文章意思,就是腺病毒载体对狗产生了致癌影响。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Medicine上题为“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CA125 for the detection of ovarian and non-ovarian cancer in primary care: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埃克塞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一种已经在英国使用的血液检测技术,其或能比此前科学家们此前认为地更能有效预测卵巢癌,而且还能帮助科学家们发现其它的癌症类型。
癌症一致被认为是难以治愈的医学难题,至今,医学家仍在努力研发出更多治疗癌症的新方法。2018年,全球首个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抑制剂爱博新? IBRANCE?(哌柏西利,palbociclib)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应与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使用作为绝经后女性患者的初始内分泌治疗。
百济神州(BeiGene)近日宣布,评估抗PD-1抗体药物百泽安?(tislelizumab,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3期RATIONALE 303研究(NCT03358875)在中期分析时达到了总生存期(OS)主要终点。
2020年11月16日,先声药业宣布,与康宁杰瑞生物制药、思路迪医药达成战略合作的重组人源化PD-L1单域抗体恩沃利单抗注射液(KN035)的新药上市申请(NDA)已正式提交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申请的适应症为用于治疗既往标准治疗失败的微卫星不稳定(MSI-H) 晚期结直肠癌、胃癌及其他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MMR)晚期实体瘤。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甫一公布,便引发医药圈高度关注。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伊马替尼、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分别是GIST的一、二、三线治疗药物,但PDGFRA外显子18突变,尤其是D842V突变的患者对现有靶向药物不敏感,该类患者群体治疗药物匮乏。基于对这类突变激酶构型的分析,研究者开发了强效、高选择性的Ⅰ型KIT和PDGFRA突变抑制剂阿泊替尼,不同于既往TKI类药物,阿泊替尼对KIT D816V和PDGFRA D842V突变激酶具有强效抑制能力,为GIST的治疗增加新的选择。
Sussex大学科学家领导的一项国际研究为乳腺癌治疗的有效新靶点提供了有力证据。这项为期五年的研究发表在《Science Advance》杂志上。 研究结果表明,LMTK3抑制剂可以有效地用于治疗乳腺癌以及潜在的其他类型的癌症。致癌性LMTK3的结构决定了其作用和功能,使药物抑制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林文楚团队在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MYC Paralog-PARP1 Axis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in MYC Paralog-Activated Small Cell Lung Cancer为题,在线发表在Frontiers in oncology上。
如今,癌症患者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以选择,但每种方法都有其缺点:化疗能杀死迅速分裂的癌细胞,但也会损害体内健康细胞,而且往往不能有效防止肿瘤转移或疾病复发。免疫疗法通过作用于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持续的抗癌应答来避免这些问题,但肿瘤产生的免疫抑制性局部环境常常使免疫疗法难以接近肿瘤。
传统的肿瘤治疗以最大程度杀伤肿瘤细胞为治疗目标,只要患者身体能承受医生尽量用最大剂量药物以尽快缩小患者肿瘤、所以化疗使用剂量都接近MTD。因为肿瘤体积变化容易观察所以患者、医生都可以直观看到药物效果,早期临床也经常以肿瘤缩小为主要指标。即使一个新疗法没有改善生存但如果延长所谓非进展生存期有时也被认为是有价值的疗法,因为一般假设肿瘤无进展对患者生活质量有益。但是在很多肿瘤如常见的肺癌治疗中肿瘤缩小和停止生长的时间与患者生存期并无太大关联,在一定程度上质疑以快速杀伤肿瘤细胞为目标的治疗策略。
昂首凌云迎旭日,云山珠水共逍遥。2020年11月13-15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抗癌协会承办,国际抗癌联盟(UICC)、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协办的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在广州琶洲会展中心圆满召开。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度致瘤性的癌症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 CSC)的数量与癌症的进展和侵袭性成正比。虽然最初被认为是肿瘤发生的起始因子,但是后来在肿瘤内发现的这一小群肿瘤细胞---CSC---在肿瘤发生的各个主要方面---包括肿瘤血管生成、转移、耐药性和复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SC的药物和化疗耐药性增强的特点是由于它们较高地表达药物外排泵。